实验研究
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8,36(1) : 34-39.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8.01.008
摘要
目的

探讨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rhPDGF-BB)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VECs)增生和迁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hRVECs,分别将10、50和200 ng/ml rhPDGF-BB加入对数生长期hRVECs的培养液,未添加rhPDGF-BB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生情况;采用细胞划痕法检测细胞相对迁移面积(迁移后无细胞区面积/划痕初期无细胞区面积);采用逆转录PCR法检测hRVECs中rhPDGF-BB受体(rhPDGF-BBR)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RVECs中VEGF mRNA和整合素mRNA相对表达量。

结果

培养的hRVECs生长良好,用rhPDGF-BBR引物能扩增出与引物设计长度相符的表达条带。正常对照组及10、50和200 ng/ml rhPDGF-BB组培养细胞后24 h细胞增生值(A)分别为1.01±0.05、1.09±0.04、1.10±0.02和1.13±0.05,10、50和200 ng/ml rhPDGF-BB组A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04、3.430、3.483,均P<0.05);细胞划痕试验后24 h,正常对照组及10、50和200 ng/ml rhPDGF-BB组细胞相对迁移面积分别为0.42±0.10、0.38±0.09、0.55±0.06和0.61±0.05,划痕试验后48 h细胞相对迁移面积分别为0.75±0.06、0.81±0.02、0.87±0.02和0.98±0.02,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16.283,P=0.000;F时间=209.129,P=0.000),随着rhPDGF-BB剂量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细胞相对迁移面积均明显增加;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显示正常对照组及10、50和200 ng/ml rhPDGF-BB组hRVECs中整合素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6±0.02、1.30±0.10、1.20±0.16和1.27±0.08,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7±0.05、1.06±0.16、1.58±0.18和1.66±0.21,其中50 ng/ml和200 ng/ml rhPDGF-BB组细胞中整合素mRNA及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整合素mRNA:t=3.900、4.014,均P<0.05;VEGF mRNA:t=6.940、7.210,均P<0.05)。

结论

rhPDGF-BBR促进hRVECs的增生和迁移,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其可能与上调VEGF和整合素在细胞中的表达有关。

引用本文: 李丹, 刘高勤, 陈磊, 等.  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8, 36(1) : 34-39.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8.01.00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视网膜新生血管是多种视网膜疾病的共同病理过程,病理性新生血管非但不能为周围组织供血供氧,反而易导致严重的视力损伤,甚至致盲[1],病理条件下视网膜内促血管生成因子和抑血管生成因子表达的失衡是导致新生血管形成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recombinant human 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BB,rhPDGF-BB)能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迁移和管腔形成[2,3],还可以通过招募周细胞以维持血管结构的完整性[4,5,6]。然而,rhPDGF-BB对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发挥影响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拟探讨不同质量浓度rhPDGF-BB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uman retinal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hRVEC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进一步认识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机制,为临床上视网膜新生血管相关病变的靶向防治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