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晶状体功能失调指数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诊断及手术中的应用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8,36(3) : 199-203.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8.03.009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iTrace视功能分析仪测量晶状体功能失调指数(DLI)在不同类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诊断及手术中的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观察方法。纳入2016年11月至2017年4月于济南市明水眼科医院行白内障手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手术患者132例132眼,根据白内障类型分为核型组39例39眼、皮质型组48例48眼和后囊下型组45例45眼。术前记录最佳矫正视力(LogMAR视力),根据LOCSⅢ分级体系判断晶状体混浊程度并评分,采用iTrace视功能分析仪测量DLI值,所有患者进行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记录术中超声乳化累积释放能量(CDE)值。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各参数间的相关性。

结果

核型组患者DLI与LogMAR视力、晶状体核混浊度(NO)评分值、晶状体核颜色(NC)评分值、CDE值均呈负相关(r=-0.593、-0.618、-0.606、-0.524,均P<0.01)。皮质型组和后囊下型组患者DLI与LogMAR视力、LOCS Ⅲ评分值均呈负相关(皮质型组:r=-0.653、-0.614,均P<0.01;后囊下型组:r=-0.583、-0.577,均P<0.01),2个组DLI与CDE值均无明显相关性(r=-0.245,P=0.093;r=-0.225,P=0.137)。3个组患者LogMAR视力、LOCS Ⅲ评分值与CDE值均呈正相关。

结论

对于不同类型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DLI与LogMAR视力和LOCS Ⅲ分级评分值均呈负相关,可以反映视力损害程度和晶状体混浊程度。DLI可以为核型白内障的术中超声乳化能量使用情况提供参考。

引用本文: 王晓明, 汤欣. 晶状体功能失调指数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诊断及手术中的应用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8, 36(3) : 199-203.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8.03.009.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4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1121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临床上用于白内障晶状体混浊程度评估的方法有主观分级法和客观测量法。晶状体混浊程度分级系统Ⅲ(lens opacities classification system Ⅲ,LOCS Ⅲ)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主观分级方法,其根据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白内障患者的晶状体核混浊度(nuclear opacity,NO)、晶状体核颜色(nuclear color,NC)、皮质(cortical,C)和后囊下(posterior subcapsular,P)混浊程度的标准图片进行分级。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通过计算Scheimpflug图像中的晶状体密度对白内障进行客观分级。iTrace视功能分析仪利用Ray Tracing像差分析系统对患者进行客观测量,其基于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瞳孔直径等数据计算得出晶状体功能失调指数(dysfunctional lens index,DLI),该指标自2016年11月随iTrace系统软件升级后开始应用于我国临床,目前国内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国外有研究分别应用Pentacam系统和iTrace系统测量核型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密度值和DLI值,并与患者术前视力和LOCS Ⅲ NO评分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LI值与NO评分值和晶状体密度值均具有相关性。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类型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DLI与LogMAR视力、LOCS Ⅲ分级评分值及超声乳化累积释放能量(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CDE)的相关性,以期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诊断及手术中的预测性提供参考。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