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
缺氧条件下自噬在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8,36(3) : 187-193.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8.03.006
摘要
目的

研究缺氧条件下自噬对体外培养的小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VECs)增生、迁移和管腔形成的影响。

方法

取清洁级C57BL/6J小鼠50只,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分离和培养小鼠RVECs,采用CD34免疫荧光染色法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将生长良好的RVECs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对照组及缺氧+3-甲基腺嘌呤(3-MA)组。正常对照组细胞常规培养,缺氧对照组细胞在氧体积分数1%的环境下培养24 h,缺氧+3-MA组细胞先用5 mmol/L 3-MA预处理4 h,然后在上述缺氧环境下培养24 h。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标志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LC3-Ⅰ)比值及细胞中Beclin-1的表达;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内形成的自噬小体的超微结构;分别采用Click-iT EdU试剂盒、细胞划痕法和Matrigel胶法检测细胞增生率、细胞迁移情况及细胞管腔形成情况。

结果

原代培养后5~7 d培养的细胞呈铺路石样排列生长,CD34表达阳性。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缺氧对照组细胞自噬小体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和缺氧+3-MA组。正常对照组、缺氧对照组和缺氧+3-MA组细胞中LC3-Ⅱ/LC3-Ⅰ比值分别为0.243±0.030、0.658±0.032和0.405±0.095,Beclin-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60±0.040、0.650±0.071和0.461±0.089;细胞增生率分别为(45.93±6.39)%、(22.74±2.35)%和(24.12±3.59)%;细胞划痕愈合率分别为(36.02±5.84)%、(57.26±11.98)%和(18.16±9.73)%;细胞管腔形成数分别为(29.20±6.10)、(41.40±4.04)和(22.00±2.92)个;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5.86、23.53、34.28、21.12、23.27,均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缺氧对照组细胞的LC3-Ⅱ/LC3-Ⅰ比值、Beclin-1蛋白相对表达均明显增加,细胞增生率明显下降,划痕愈合率和管腔形成数明显增加,缺氧+3-MA组细胞中LC3-Ⅱ/Ⅰ比值、Beclin-1蛋白相对表达量、划痕愈合率和细胞管腔形成数较缺氧对照组明显降低。

结论

缺氧激活小鼠RVECs自噬,进而促进细胞迁移和管腔形成,自噬抑制剂3-MA可抑制自噬小体活性,并抑制RVECs的迁移和管腔形成能力。

引用本文: 李蓉, 杜军辉, 姚杨, 等.  缺氧条件下自噬在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8,36 (3): 187-193.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8.03.00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血管生成指在已形成的血管上通过出芽和延伸的方式形成新血管的复杂过程,这个过程中可出现血管生成刺激因子和血管抑制因子间作用的失衡,导致新生血管形成[1]。视网膜新生血管(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RNV)是多种缺血性视网膜病变的晚期共同特征和主要致盲原因,目前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给相关眼病的临床防治带来了很大挑战。因此,探索RNV的病理机制和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近年来眼科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研究证实,哺乳动物细胞在缺氧或缺血-再灌注时自噬明显增加[2]。抗肿瘤新生血管及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实验研究提示,诱导细胞自噬可以促进血管生成,且可能削弱抗新生血管药物疗效[3,4]。自噬是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的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命现象,在眼部疾病中发挥作用,但研究其与眼部新生血管的关系报道较少[3,5,6,7]。本研究观察缺氧条件下小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etinal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RVECs)自噬水平的变化对细胞增生、迁移和管腔样结构形成的影响,为进一步在体研究自噬在缺血性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