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
角膜胶原交联治疗小鼠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8,36(5) : 344-350.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8.05.005
摘要
目的

研究角膜胶原交联术(CXL)在治疗真菌性角膜炎过程中的疗效。

方法

选择6~8周龄雄性SPF级C57BL/6小鼠80只,制作腐皮镰孢菌性角膜炎模型,其中40只用于角膜真菌活性的检测,40只用于疗效观察,均以左眼为实验眼。角膜真菌活性的检测中将40只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不接种菌丝)、模型对照组、去上皮组(造模后刮除角膜上皮)和交联治疗组(去上皮联合交联治疗),各组小鼠分别于造模后3 d用裂隙灯显微镜对术眼角膜炎症进行评分,并行角膜组织的载菌量计数。交联疗效观察实验中,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不接种菌丝)、模型对照组、去上皮组和交联治疗组(去上皮联合交联治疗)。4个组小鼠分别于造模后连续7 d行裂隙灯显微镜下术眼角膜炎症评分及眼前节数码照相。造模后14 d,裂隙灯显微镜下对术眼角膜炎症单项评分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炎症细胞计数。

结果

造模后交联治疗组小鼠角膜载菌量最低,各组角膜载菌量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97,P=0.00),交联治疗组角膜载菌量平板计数与角膜炎症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723,P=0.043)。交联治疗组各时间点小鼠的角膜炎症评分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3个组间和不同时间点角膜炎症评分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34.44,P=0.00;F时间=17.49,P=0.00)。造模后14 d,去上皮组和交联治疗组小鼠角膜病灶面积和溃疡程度评分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模型对照组小鼠角膜水肿,部分角膜基质溶解坏死,去上皮组于造模后角膜炎症表现较轻。交联治疗组小鼠角膜炎症反应最轻微,造模后7 d角膜炎症接近痊愈。假手术组角膜基质内细胞很少;模型对照组基质增厚,基质内炎症细胞增多,可以确认的中性粒细胞占基质所有细胞总数的73.65%;去上皮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59.33%;交联治疗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11.29%。

结论

CXL可以有效抑制小鼠角膜真菌活性,减轻真菌诱导的角膜炎症反应。

引用本文: 朱子芊, 邱双浩, 岳娟, 等.  角膜胶原交联治疗小鼠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8, 36(5) : 344-350.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8.05.00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严重的致盲眼病,多由丝状真菌引起,常见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印度,近年来其发病率已上升至感染性角膜病的首位[1,2]。由于缺乏高效、广谱的抗真菌剂,药物的治疗效果差强人意[3,4,5]。15%~27%的患者常因治疗失败或晚期并发症出现需要手术治疗,而中国角膜材料的匮乏使得治疗颇为棘手[6]。因此,迫切寻求一种更好的治疗方式以便更为有效地控制感染过程。角膜胶原交联术(corneal collagen cross-linking,CXL)由Wollensak在2003年提出,首先用于圆锥角膜的治疗,随后逐渐用于多种感染性角膜病的治疗,更是细菌性角膜炎的一线治疗措施[7,8,9]。然而CXL对真菌性角膜炎治疗的有效性仍有争议[10,11,12]。本研究通过观察CXL对小鼠真菌性角膜炎的炎症反应和组织学的影响,探讨CXL对小鼠真菌性角膜炎疗效的影响。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