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糖尿病性角膜病变研究进展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8,36(6) : 472-476.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8.06.015
摘要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升高,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也逐渐引起研究者的重视。长期高血糖对人体细胞和组织存在毒性作用,在眼部主要影响角膜和视网膜组织。自从发现糖尿病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发生角膜上皮病变以来,临床医生开始关注糖尿病性角膜病变,发现高血糖通过改变角膜形态、代谢和生理影响角膜各层次结构,包括角膜上皮、角膜神经、泪膜、内皮细胞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这些结构的异常改变统称为糖尿病性角膜病变。本文主要对糖尿病角膜病变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引用本文: 罗荣莹, 邓应平. 糖尿病性角膜病变研究进展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8, 36(6) : 472-476.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8.06.01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可导致神经、肾脏、心血管、微血管病变等并发症,一项全国性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糖尿病的总患病率(包括既往诊断的糖尿病和既往未诊断的糖尿病)达9.7%,糖尿病已成为中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包括细胞凋亡、炎症、神经营养损伤和氧化应激等病理生理过程[2]。糖尿病常见的眼部并发症包括白内障、青光眼和视网膜病变,近年来报告显示7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可发展为糖尿病性角膜病变,并且已证实部分患者可出现角膜形态变化[3]。正常角膜是无血管、富含神经末梢的透明组织,角膜代谢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房水中的葡萄糖和泪膜中弥散的氧,而当房水中葡萄糖含量过高时,则会发生一系列病理改变。角膜感觉神经是由三叉神经发出,在糖尿病患者中,主要病理表现为神经纤维密度下降、分支减少,此外糖尿病的多重代谢异常,也可引发角膜神经营养障碍。1981年,Schultz等[4]首次提出糖尿病性角膜病变的概念,其主要临床特征包括角膜知觉阈值明显升高,敏感性降低,且降低程度与糖尿病的病程显著相关。长期高血糖影响角膜的各个结构,包括复发性角膜溃疡、持续性角膜上皮缺陷、敏感性降低、角膜水肿、角膜混浊和内皮细胞荧光渗漏等[5]。根据糖尿病角膜病变的主要损害特点,结合近年来在基因调控、分子及细胞的研究,以及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