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遗传性红绿色盲发病机制及基因治疗研究现状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8,36(7) : 549-552.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8.07.014
摘要

红绿色盲是人色盲的主要类型,传统治疗方法如佩戴有色镜等均无法从根本上治愈色盲。伴随着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基因疗法已经越来越多地用于眼科遗传性疾病的治疗。其中Leber先天性黑矇等疾病基因治疗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结果显示基因治疗具有令人满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近年来,研究人员对成年红绿色盲雄性松鼠猴进行基因治疗,使其有效地恢复了三原色视觉功能,预示着人类红绿色盲可治的光明前景。本文就目前红绿色盲的发病机制和基因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引用本文: 徐帆, 庞继景. 遗传性红绿色盲发病机制及基因治疗研究现状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8, 36(7) : 549-552.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8.07.01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红绿色盲是常见的伴X染色体异常的隐性遗传病,其男性患病率为2%~8%,女性患病率为0.4%~1.7%,具有明显地域差异[1]。患者常伴随视网膜营养不良、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相应M型和L型锥细胞反应降低等[2,3,4]。人类视网膜含约1亿个视杆细胞和600万个视锥细胞。视杆细胞主要分布于视网膜周边部,其功能主要是暗环境下的周边视力,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黄斑部,特别是中心凹区,主要发挥色觉辨识、明视环境下的中央视力和精细视力。正常人视锥细胞中含红、绿、蓝视锥蛋白,可辨别红、绿、蓝三色,即三色视。色觉异常主要分为异常三色视、双色视以及单色视三类(表1),其中红绿色盲者不能区分红色或绿色即双色视,临床上较常见。红绿色盲患者把整个光谱看成2种基本的色调,长波(红、橙、黄、绿)部分为黄色,短波(青、蓝、紫)部分为蓝色。其中红色盲患者在辨别光谱时将红色端感知为灰色,感觉光谱中的红绿色段最明亮,同时绿色感觉也会有异常;绿色盲患者在辨别光谱时将绿色光谱看成无色中性带,感觉光谱中橙色段最明亮。对仍保留一定辨色能力的患者称为红绿色弱,属于异常三色视。患者在暗环境、色泽较淡、视角较小或辨别时间短促的情况下无法正常识别红绿色。此外,红绿色觉异常患者也会影响其对蓝黄色觉的辨识[5]。蓝色单色视为一种罕见的X性连锁遗传的先天性视锥细胞功能障碍综合征,其发病率约为1/10 000,常伴视力减退、眼球震颤、畏光以及近视等症状,ERG检查提示视杆细胞功能正常,视锥细胞功能明显下降,只能检测到蓝锥细胞的功能,属于视锥细胞单色视。蓝色单色视由基因突变引起,例如红/绿视蛋白基因重组时引起的混合突变(如C203R、R247X以及P307L等)[6]。蓝色单色视属于视锥细胞单色视,而红绿色盲则是同时缺少红绿2种辨色能力,即只能分辨蓝色物体。视杆细胞单色视又叫全色盲,患者锥细胞功能全部丧失,表现为昼盲和中心视力丧失,视力为0.1以下。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检查提示视杆细胞功能基本正常,视锥细胞功能全部丧失[7]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