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一个汉族Leber先天性黑矇家系CRB1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的全外显子组测序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8,36(7) : 526-530.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8.07.008
摘要
目的

鉴定一个汉族Leber先天性黑矇(LCA)家系的致病突变基因。

方法

2011年8月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收集一个中国潮汕地区汉族LCA家系,对家系成员进行病史采集,绘制家系图,测定最佳矫正视力并行眼压测量和眼底检查。采集家系成员的外周静脉血5 ml,提取DNA,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逐步筛选,在家系内进行Sanger测序验证。

结果

该家系共3代11名成员,Ⅱ2和Ⅱ4为LCA患者,为同胞姐妹,患者父母(Ⅰ-1和Ⅰ-2)及患者子女(Ⅲ-1,Ⅲ-2,Ⅲ-3和Ⅲ-4)表型均正常,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特征。患者均为幼年期发病,视力分别是手动和光感,视网膜呈椒盐状色素沉着。先证者外显子组测序逐步筛选结果显示,在CRB1基因上存在2个复合杂合突变位点,即c.2234C>T,p.T745M和c.3488G>T,p.C1163F。Sanger测序验证后证实,2例患者(Ⅱ-2和Ⅲ-4)均携带该2个复合杂合突变。父亲和母亲分别携带其中1个突变,其他3名表型正常家系成员携带其中1个突变或者2个突变均为阴性。

结论

本研究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的方法在一个中国汉族LCA家系中鉴定出CRB1基因的2个复合杂合突变。

引用本文: 曹迎杰, 肖小强, 陈少婉, 等.  一个汉族Leber先天性黑矇家系CRB1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的全外显子组测序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8, 36(7) : 526-530.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8.07.00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Leber先天性黑朦(Leber congenital amaurosis,LCA)是一种婴幼儿期发病的遗传性视网膜病变,1869年由德国眼科医生Theodor Leber首先报道,约占先天性视网膜病变的5%[1]。LCA的临床特征为视力严重受损、畏光、固视障碍、眼球震颤、指压眼球[2],早期眼底多正常,晚期可出现脉络膜萎缩、视网膜血管变细、骨细胞样色素沉积和椒盐样色素沉着等[3]。大部分LCA患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少部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根据RetNet数据库上的记录,迄今已有24个基因与LCA相关(RetNet:https://sph.uth.edu/Retnet/home.htm),然而这些基因仅能解释70%~80%的LCA的病因,仍有20%~30%的患者致病基因不详[4],且每个基因有多个不同的变异,有些可引起LCA,而有些只是无关变异。目前,仍然没有有效的方法治愈LCA。近年来,LCA的基因治疗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文献报道RPE65基因引起的LCA基因治疗后视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5]。LCA基因治疗的前提是致病基因及致病突变的鉴定。本研究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技术对一个中国汉族LCA家系进行基因筛查和遗传学分析,对致病基因及其突变进行鉴定。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