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述评
视网膜Müller细胞重编程为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8,36(11) : 817-821.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8.11.001
摘要

视网膜变性疾病可引起视网膜神经细胞死亡,最终可致盲。对于罹患视网膜神经细胞损伤相关疾病的患者,我们必须找到一种安全、有效地替换这些细胞的方法进行治疗。神经干细胞(NSCs)是一类能向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分化的特殊干细胞,作为视网膜主要的内源性NSCs,Müller细胞具有在视网膜损伤后进入细胞周期增生并分化为神经细胞的能力。在脊椎动物中,视网膜Müller细胞自发的再生效率很高,而哺乳动物中这一能力几乎消失。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一些转录因子,如Ascl1、sox2、lin28和atoh7等具有促进Müller细胞增生并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功能,其中Ascl1联合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能使小鼠Müller细胞分化的神经细胞整合进入视网膜并能对光做出反应。此外,外源性干细胞的移植也可以诱导Müller细胞重编程。虽然这些研究结果极有应用前景,但与斑马鱼相比,哺乳动物Müller细胞增生再生的能力仍十分有限,可能有某种尚不明确的反向机制抑制了Müller细胞的重编程能力。寻找更多能增强Müller细胞重编程能力的新因子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引用本文: 阴正勤. 视网膜Müller细胞重编程为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8,36 (11): 817-821.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8.11.00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视网膜变性疾病是一类引起人不可逆盲的主要眼病,广义而言包括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青光眼等,干细胞移植为这类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视网膜再生研究的干细胞类型主要包括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如Müller细胞,来自睫状体边缘区的视网膜干细胞,外源性干细胞则包括成体干细胞,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脂肪干细胞等;胚胎干细胞分化的治疗细胞,如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视网膜前体细胞等[1,2]。干细胞的长时间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是实现神经细胞再生的关键。干细胞疗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神经再生方法,运用干细胞分化的外源性神经细胞可替代受损的神经细胞,从而挽救视网膜变性患者的视功能。但是,这种替代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再生细胞整合进入原有视网膜视神经网络并与其产生有效的突触连接。此外,外源性细胞移植还可能会激活宿主的免疫反应,从而产生排斥反应。研究发现,外源性干细胞亦可激活Müller细胞,使其逆分化为视网膜祖细胞并去分化为视网膜神经元而延缓视网膜变性,进而改善视功能。所以,采用不同的途径动员内源性NSCs重新进入增生周期并向神经细胞分化是干细胞治疗的机制之一。NSCs是一类能向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分化的特殊干细胞[3]。Müller细胞是视网膜主要的内源性NSCs,其分布于从视网膜内界膜到视网膜下腔的视网膜全层,适合作为视网膜再生的储备细胞。Müller细胞具有在视网膜损伤后进入细胞周期进行增生,并重编程分化为神经细胞的能力,利用Müller细胞重编程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是目前干细胞临床转化研究的热点。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