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自噬在角膜病中的作用及调节自噬的潜在治疗效果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9,37(2) : 129-133.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9.02.011
摘要

自噬是由溶酶体介导的降解受损蛋白质或衰老细胞器的代谢过程,对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实现细胞自身代谢及循环更新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自噬与许多眼部疾病,包括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在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2型(GCD2)、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FECD)、角膜炎、圆锥角膜(KC)、角膜损伤及修复、干眼等角膜病中,自噬紊乱会影响角膜的透明性,甚至致盲,调节自噬活性可能成为治疗角膜病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就自噬在角膜病中的作用及调节自噬的潜在治疗效果进行综述。

引用本文: 邹雪香, 李娟. 自噬在角膜病中的作用及调节自噬的潜在治疗效果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9, 37(2) : 129-133.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9.02.01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角膜位于眼表,容易受到感染和创伤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角膜是屈光介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生理情况下保持透明,在创伤、应激等病理条件下失去透明性,严重影响视力,甚至致盲。据WHO统计,角膜病是全世界第二位致盲眼病,仅次于白内障。已有研究表明自噬参与角膜病的发病机制。目前角膜病的药物治疗效果有限进一步明确自噬在角膜疾病中的机制,并通过调节自噬活性,可能成为治疗角膜病的新契机。本文就自噬在角膜病中的作用及调节自噬的潜在治疗效果进行综述。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