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翼状胬肉患病率Meta分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9,37(3) : 190-196.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9.03.006
摘要
目的

通过Meta分析了解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翼状胬肉患病率情况。

方法

检索1990—2016年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PubMed、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Web of Science收录的有关中国地区翼状胬肉患病率研究的文献,采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AHRG)推荐的横断面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Stata 13.0软件进行患病率合并,并对年龄、性别及区域等因素进行亚组分析。

结果

纳入相关文献36篇,其中8篇英文,28篇中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36项研究数据,分析得出1990—2016年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翼状胬肉患病率为13.4%[95%置信区间(CI):10.6%~16.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随年龄增加翼状胬肉患病率升高;农村翼状胬肉患病率为15.3%(95%CI:12.1%~18.8%),高于城市的4.0%(95%CI:2.4%~6.1%)。调查对象为≥40岁农村人群翼状胬肉的患病率为12.1%(95%CI:8.6%~16.2%),调查对象为≥50岁农村人群翼状胬肉的患病率为14.7%(95%CI:10.5%~19.5%)。不同年龄和性别亚组各地区间翼状胬肉患病率均为西部最高,其次是东部,中部最低。

结论

翼状胬肉在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中患病率较高,且翼状胬肉患病率在不同年龄及地区等因素间存在差异。

引用本文: 杨梅, 管宇, 康丽华, 等.  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翼状胬肉患病率Meta分析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9, 37(3) : 190-196.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9.03.00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增生性眼表疾病,通常发生于角巩膜缘部结膜,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侵袭角膜引起散光或遮挡瞳孔[1],从而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甚至致盲。翼状胬肉手术复发率较高,多次复发可造成睑球粘连,甚至影响眼球运动,发生复视,并给再次手术带来困难[2]。翼状胬肉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多数研究表明,其主要受户外工作、光照时间、紫外线照射等环境因素影响。近年来,关于翼状胬肉患病率研究众多,然而受研究设计方案、研究对象、研究区域以及样本量等多方面的影响,各研究报道的翼状胬肉患病率差异较大。翼状胬肉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本研究针对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翼状胬肉的患病率进行Meta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