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二代测序技术对易误诊为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两个中国无脉络膜症家系鉴别诊断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9,37(9) : 719-724.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9.09.006
摘要
目的

应用二代测序技术(NGS)鉴别无脉络膜症与视网膜色素变性(RP)。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沈阳何氏眼科医院就诊的2个经外院临床医生诊断为RP的家系,采集相关病史资料,询问家族史,并绘制家系图,进行视力、眼压、眼底照相、视网膜电图(ERG)、B型超声、视野、色觉、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并进行目标序列捕获测序和Sanger验证,大片段的缺失插入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进行验证。

结果

识别了CHM基因中的2个已知致病突变EX9 DEL和c.715C>T,明确诊断为无脉络膜症,家系1先证者Ⅱ1携带EX9 DEL半合子突变,双眼黄斑中心凹处可见星型小片完整脉络膜。家系2患者携带c.715C>T致病突变,先证者Ⅲ1为半合子突变,双眼眼底可见黄斑中心凹处淡红色岛区;先证者母亲Ⅱ2和外祖母Ⅰ2为杂合突变,眼底萎缩程度较先证者Ⅲ1轻,眼底呈斑驳样外观,视盘界清色可,血管粗细适中,眼底萎缩区可见暴露的脉络膜。

结论

本研究首次在亚洲满族和汉族人群中识别了CHM基因EX9 DEL和c.715C>T致病突变,c.715C>T致病突变女性携带者与男性患者临床表型不同。NGS可能成为鉴别无脉络膜症与RP的有力工具。

引用本文: 王苗苗, 王卓实, 孙岩, 等.  二代测序技术对易误诊为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两个中国无脉络膜症家系鉴别诊断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9, 37(9) : 719-724.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9.09.00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无脉络膜症是一种可导致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和光感受器萎缩的X连锁遗传眼病,中国无脉络膜症患者可能病情更严重,进展更快[1,2]。无脉络膜症是由编码Rab护送蛋白-1(rabescort-protein-1,REP-1)的CHM基因功能丧失引起,CHM基因位于Xq21.2,包含15个外显子,碱基跨度约150 kb,并编码一个含有653个氨基酸的胞内蛋白质REP-1[3,4,5,6]。由于CHM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大部分男性患者早期出现夜盲,周边视野逐渐缺损,视力逐渐下降;女性携带者除表现为屈光不正外,一般无其他临床症状,但个别女性携带者可表现为眼底斑驳状、马赛克样色素改变,这种眼底改变可由X染色体不平衡失活假说所解释[2,7]。无脉络膜症早期有轻度非典型周边部色素性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变性,晚期脉络膜和视网膜结构和功能显著缺失。无脉络膜症与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在临床表型上有部分症状交叉重叠,难以区分,如果仅从临床表型来判断,极易误诊。随着二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的发展,医学研究已经迎来了精准医疗的新时代。本研究中通过NGS对2个被误诊为RP的无脉络膜症家系进行分析,鉴别诊断无脉络膜症与RP,为视网膜疾病的精确诊断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