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白内障患者白内障摘出术后视功能评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39(4) : 328-331.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10114-00034
摘要
目的

评估视网膜色素变性(RP)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手术后的视功能变化。

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RP合并白内障患者67例111眼,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白内障患者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将小数视力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LogMAR)。根据光感受器内节椭圆体带(ISe)完整性将术前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的19眼分为Ⅰ、Ⅱ和Ⅲ级,分析各等级ISe完整性与手术后BCVA的相关性。

结果

术后73.9%(82/111)的患眼视力较术前提高,26.1%(29/111)的患眼无明显变化,未见视力较术前下降者。术后患眼BCVA为0.40(0.22,0.70)LogMAR,较术前的0.82(0.60,1.40)LogMAR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76,P<0.01)。术前视力>0.52 LogMAR的患眼占79.3%(88/111),术后降至38.7%(43/111);术前视力>1.3 LogMAR的患眼占28.8%(32/111),术后降至4.5%(5/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7.711、23.643,均P<0.01)。黄斑区ISe完整性分级与术后BCVA呈显著正相关(rs=0.959,P<0.01)。

结论

RP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提高患者视力,ISe的完整性与术后BCVA相关。

引用本文: 陈浩宇, 万急凤. 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白内障患者白内障摘出术后视功能评估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 39(4) : 328-331.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10114-0003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组以光感受器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功能进行性丧失为共同表现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1],患病率约为1/4 000[2,3]。RP的临床特征包括视力明显下降、夜盲、视野向心性缩小、眼底色素沉着、视盘颜色淡、血管变细和视网膜电图各波幅显著下降或记录不到。RP的遗传方式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染色体连锁遗传及少数非孟德尔遗传模式(如双基因遗传、线粒体遗传等)[2]。白内障是RP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以后囊下型白内障为主,发病年龄早于健康人群[4,5]。由于晶状体混浊部位多接近患眼的光学中心,故对视力影响较大。虽然RP患者的眼底病变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但白内障摘出术可提高患眼视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此外白内障影响患眼视网膜病情的动态观察和进一步治疗,这也是RP患者摘出白内障的意义。由于RP并发白内障的特殊性,这些患者行白内障摘出术后的视力预后如何,以及在术前能否预测术后的视力结果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探讨RP并发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及术后视力的预测方法。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