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述评
内皮祖细胞移植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现状及挑战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40(11) : 999-1005.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21005-00468
摘要

内皮祖细胞(EPCs)是具有血管生成潜能的祖细胞,其主要功能一方面是通过旁分泌促血管生成因子及神经保护因子而发挥作用,另外一方面是具有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能力,并将自身整合到新形成的毛细血管中,因而在血管修复和神经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EPCs的表面标志物和功能研究是EPCs研究的基础。目前一系列临床试验、动物实验和离体细胞学研究表明,EPCs的自体移植或与其他细胞联合移植可促进视网膜血管修复,改善视网膜功能且安全性较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被定义为由全身代谢异常引起的视网膜神经血管单位(NVU)受损的难治性视网膜疾病,EPCs数目改变及功能受损参与DR的发生和发展,眼科医师应该关注基于EPCs的疗法对DR的治疗意义。目前DR的治疗策略包括EPCs移植、EPCs与其他细胞联合移植以及内源性EPCs的调节,EPCs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为其在修复NVU损伤及DR防治方面提供许多可能性。本文从EPCs的起源、生理病理状态、功能、治疗策略、临床应用5个方面展开,介绍EPCs在DR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对EPCs治疗存在的问题和技术瓶颈进行讨论。

引用本文: 栾蓉, 邵彦, 李筱荣. 内皮祖细胞移植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现状及挑战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 40(11) : 999-1005.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21005-0046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3  关键词  5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433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全世界劳动年龄人口视力下降或致盲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DR的总患病率为11.9%~43.1%,其中4.4%~13.8%的患者视力下降。目前DR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激光或者手术,对于重度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疗效欠佳。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是临床上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重要手段,但该疗法存在增加视网膜组织纤维化的作用,增加视网膜功能下降或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一系列并发症的风险。近年来人们对DR病理机制的认识逐渐加深,认为DR的早期病理变化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微血管改变,而是视网膜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NVU)的损伤,提示我们应探寻特异性的治疗策略。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具有血管修复和神经保护能力,为DR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有潜力的研究方向。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