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补体异常活化促进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生的作用和机制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40(12) : 1186-1191.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191023-00461
摘要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常见的致盲眼病,目前依然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作为一种受到遗传、代谢及营养等多因素影响的疾病,慢性炎症反应是促进AMD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补体异常在AMD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其中,以CFH为代表的补体相关AMD风险基因已得到大量遗传学研究证实。采用体内和体外研究模型发现,眼内局部以及全身性的补体异常活化与Bruch膜的改变、玻璃膜疣的形成、视网膜慢性炎症以及脉络膜新生血管等AMD相关病理改变密切相关。补体因子通过激活的补体级联反应损伤视网膜细胞,导致AMD病理改变的发生。因此,补体系统已成为开发针对干性和湿性AMD新疗法的重要靶点。基于此,本综述概括总结了AMD的病理特征、补体相关的AMD风险基因,以及补体异常活化在推动AMD病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AMD治疗寻找新靶点。

引用本文: 程心璇, 刘祖国, 廖怿. 补体异常活化促进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生的作用和机制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 40(12) : 1186-1191.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191023-0046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4  关键词  4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1183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造成老年人不可逆视力损伤的重要原因,2040年全球AMD患者预计将增至2.88亿。AMD的临床分型可以分为早期非渗出性(干性)AMD、晚期非渗出性(萎缩性)AMD和渗出性或新生血管性(湿性)AMD。干性AMD患者视力退化不明显,表现为玻璃膜疣(drusen)和/或黄斑处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改变。其中,drusen是含有多种脂类和蛋白质的细胞外沉积物,可能导致RPE功能受损及RPE与脉络膜之间物质代谢转运障碍。干性AMD进展至晚期出现萎缩性AMD,表现为视力盲点和区域性RPE和下方感光细胞的缺失死亡,又称为地图样萎缩(geographic atrophy,GA)。少数干性AMD患者在晚期转变为湿性AMD,表现为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作为一种受到遗传、代谢及营养等多因素影响的疾病,慢性炎症反应是促进AMD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补体参与AMD的病理过程,补体过度激活导致的免疫损伤加速AMD进程。因此,充分认识AMD病程中补体的致病机制,并进一步开发有针对性的补体药物,对AMD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