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
2019—2021年中小学生眼健康筛查数据分析报告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3,41(1) : 69-77.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20803-00361
摘要
目的

分析华厦眼科医院收集的全国不同区域中小学生视力健康校筛数据,明确青少年人群筛查性近视患病率及发病率,总结不同区域内中小学人群视力发展趋势。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对华厦眼科医院2019—2021年全国各地区中小学生视力健康校筛数据进行横断面及队列研究分析。以单眼裸眼视力<5.0且等效球镜度数<-0.50 D定义为筛查性近视。根据筛查总人次和人数概况、裸眼视力的分布情况、屈光度和近视患病率分布情况这3个维度,以性别、年级和地区层次,对中小学生视力、屈光度数据进行分析,计算筛查性近视患病率和发病率。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裸眼视力检查,自动电脑验光仪进行屈光检查,筛查流程一致。

结果

总计19个省51个城市,4 027所学校,455.6万人纳入视力研究。中小学人群整体筛查性近视患病率为64.85%,其中小学阶段人群筛查性近视患病率为54.00%,初中78.18%,高中87.05%,不同年级筛查性近视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7,P<0.001)。不同性别人群筛查性近视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 557.5,P<0.001)。中小学人群1年内筛查性近视发病率为18.68%。华东、华中和华北、西南和西北、华南1年内中小学人群筛查性近视发病率分别为16.57%、6.07%、15.11%、9.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200.9,P<0.001)。

结论

中小学生筛查性近视患病率和发病率较高,存在群体教育阶段差异及地区等差异,青少年近视科学防控要兼顾群体教育阶段及区域因素影响。

引用本文: 胡钦瑞, 王依, 王海燕, 等.  2019—2021年中小学生眼健康筛查数据分析报告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3, 41(1) : 69-77.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20803-0036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近年来全球近视患病率呈升高趋势,已成为国内外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据WHO的研究报告,2050年全球受近视困扰者约占总人口的50%[1],我国近视患病率居于首位[2],近视已成为儿童青少年发病率最高的常见眼病之一[3],给医疗资源和未来人口健康管理带来极大挑战。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近视呈高发态势和低龄化趋势,一项预测结果显示,我国6~18岁学生在小学和中学毕业时段累积近视发生风险不断上升,高中毕业时累积近视发病率为91.3%,如果不采取有效干预措施,2030年近视患病率将达到61.8%[4]。目前各地青少年近视防控现状仍不容乐观,因此,开展科学高效的近视流行病学调查,明确儿童青少年近视患病现状,是发现近视发展规律、探索相关影响因素、研究问题机制的重要基础,且对近视防控干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5]。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研究发现,全国青少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总体近视患病率分别为53.6%、50.2%和52.7%[6],近视趋势开始得到遏制,表明由政府、社会有关机构及学校各层面全方位参与的眼健康教育和管理工作正在逐步起效。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加强了对儿童青少年视力状况的调查研究,包括屈光状态、环境因素及行为方式等可能与近视发生相关的因素评估。尽管已有一些相关研究结果陆续报道,但总体评估发现这些研究较为局限和分散,缺少全国范围内的区域对比研究[7]。鉴于我国近视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亟待不同维度的规模调查及迭代研究,明确近视分布现状及发生和发展规律,以持续对青少年近视患病率及发病率进行监测,并进行更准确的防控策略指导,助力国家实现2030年近视防控目标。本研究基于华厦眼科医院调查的2019—2021年全国19个省市青少年眼健康筛查数据,评估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的流行情况并分析其发病的影响因素。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