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睑板腺功能障碍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3,41(5) : 493-498.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11202-00668
摘要

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是一种慢性、弥漫性睑板腺异常,其病因众多,发病机制复杂且患病率高,已经成为临床上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MGD的治疗是近年来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主要包括改善生活方式、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其中药物治疗占重要地位。按照作用机制可将治疗MGD的药物大致分为3大类:第1类是改善泪液质量和泪膜稳定性的药物,包括人工泪液和眼表润滑剂、促泌剂(促进脂质、水液以及黏蛋白分泌)和雄激素等;第2类是改善眼表微环境的药物,包括局部及全身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类滴眼液、非甾体类抗炎药、免疫抑制剂、除螨药物等;第3类是营养补充剂和神经保护剂,包括维生素D3、ω-3脂肪酸、自体血清等。本文就目前临床常用及研究较多的MGD治疗药物进行综述,为MGD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参考。

引用本文: 黎颖莉, 刘祖国. 睑板腺功能障碍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3, 41(5) : 493-498.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11202-0066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2  关键词  3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通常表现为终末导管阻塞和/或睑板腺分泌质和/或量异常,是引起干眼的常见原因。终末导管阻塞主要与导管上皮细胞过度角化以及睑酯的粘度增加有关,可导致睑板腺丢失、睑板腺萎缩和睑酯分泌减少。这一病变过程受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等多因素的影响。睑酯分泌质/量的异常、泪液蒸发过强、泪液渗透压升高可引起泪膜稳态失衡和/或眼表炎症反应加重,从而导致眼部刺激症状,严重时甚至造成角结膜病变,影响患者生活质量。MGD患病率高,病因众多,发病机制复杂,病情反复,其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临床上治疗MGD主要通过增强睑板腺分泌功能、改善睑酯质量、提高泪膜稳定性等方法来减轻症状、改善体征,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改变生活方式、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药物治疗占重要地位。2011年国际MGD工作组在其报告中提出MGD的分级治疗策略(表1),指出二级以上MGD患者需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近年来MGD相关药物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按照作用机制可将治疗MGD的药物大致分为3大类:第1类是改善泪液质量和泪膜稳定性的药物;第2类是改善眼表微环境的药物;第3类是营养补充剂和神经保护剂。本文就MGD的药物治疗方法进行综述,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及不同的药物特点,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症状和体征,提高生活质量,并为MGD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