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
白藜芦醇对糖尿病大鼠晶状体混浊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3,41(6) : 545-553.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922-00660
摘要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对糖尿病大鼠晶状体混浊的防治作用及其生物学机制。

方法

选取8周龄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50只,采用随机体重排序法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格列齐特组、低剂量白藜芦醇组和高剂量白藜芦醇组,其中空白对照组10只,其他各组制备糖尿病性白内障模型后各剩余9只。模型组、格列齐特组、低剂量白藜芦醇组、高剂量白藜芦醇组均采用链脲佐菌素腹腔内注射法建立糖尿病模型,建模后第3天格列齐特组以2 mg/(kg·d)格列齐特混悬液灌胃,低、高剂量白藜芦醇组分别以20 mg/(kg·d)和40 mg/(kg·d)白藜芦醇灌胃,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采用等容量生理盐水灌胃,1次/d,连续4周。采用血糖仪检测大鼠空腹血糖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空腹胰岛素水平及过氧化物歧化酶(SOD)1、SOD2、SOD3、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1)含量;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治疗后晶状体混浊程度;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晶状体细胞形态学变化;采用TUNEL法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晶状体组织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蛋白相对表达量。

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空腹血糖浓度、空腹胰岛素水平、LECs凋亡率均升高,SOD1、SOD2、SOD3、GPX1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格列齐特组、低剂量白藜芦醇组、高剂量白藜芦醇组大鼠空腹血糖浓度、空腹胰岛素水平、LECs凋亡率均降低,SOD1、SOD2、SOD3、GPX1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低剂量白藜芦醇组比较,格列齐特组和高剂量白藜芦醇组空腹血糖浓度、空腹胰岛素水平、LECs凋亡率均降低,SOD1、SOD2、SOD3、GPX1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空白对照组治疗后晶状体混浊分期均为0期,模型组0期、Ⅰ期、Ⅱ期各占0.00%、66.67%、33.33%,格列齐特组各占77.78%、22.22%、0.00%,低剂量白藜芦醇组各占22.22%、44.44%、33.33%,高剂量白藜芦醇组各占66.67%、33.33%、0.00%,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7.514,P<0.001),其中模型组晶状体混浊程度较空白对照组严重;格列齐特组、低剂量白藜芦醇组、高剂量白藜芦醇组晶状体混浊程度较模型组减轻,且格列齐特组和高剂量白藜芦醇组晶状体混浊程度均较低剂量白藜芦醇组更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格列齐特组、低剂量白藜芦醇组、高剂量白藜芦醇组晶状体细胞及亚细胞器异常改变减轻,其中以格列齐特组、高剂量白藜芦醇组异常改变更轻微。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Nrf2、HO-1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格列齐特组、低剂量白藜芦醇组、高剂量白藜芦醇组Nrf2、HO-1蛋白相对表达量较模型组升高,格列齐特组、高剂量白藜芦醇组较低剂量白藜芦醇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白藜芦醇可减轻糖尿病大鼠晶状体混浊程度,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Nrf2/HO-1信号通路,发挥抗氧化应激作用有关。

引用本文: 葛晓芳, 朱大强, 刘亚东, 等.  白藜芦醇对糖尿病大鼠晶状体混浊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3, 41(6) : 545-553.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922-00660.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1  关键词  5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256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糖尿病性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白内障,在糖尿病眼病患者中发生率仅次于视网膜病变,且具有较高致盲率。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氧化应激所致细胞外基质聚集发挥重要作用,可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s)凋亡,造成晶状体混浊。白藜芦醇是一种非黄酮类多酚化合物,属于抗氧化剂,通过抑制体内过量自由基,激活机体抗氧化酶系统,发挥抗氧化作用。研究发现,白藜芦醇能抑制PM2.5诱导的细胞内活性氧生成及细胞凋亡,推测其在抑制细胞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还有报道显示,白藜芦醇可抑制高糖环境下的视网膜细胞凋亡,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关于白藜芦醇是否能够防治糖尿病性白内障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拟探讨白藜芦醇对糖尿病大鼠晶状体混浊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