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正常儿童脉络膜血管指数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3,41(6) : 568-575.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20130-00033
摘要
目的

应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S-OCT)评估正常儿童黄斑区脉络膜血管指数(CVI)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连续纳入2021年5—1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6~12岁正常儿童63人,测量其等效球镜度数、眼轴长度及其他眼部生物学参数。并以黄斑为中心,采用SS-OCT血管成像测量黄斑区CVI及脉络膜厚度(ChT),根据ETDRS分区将图像划分为黄斑中心凹区(直径0~1 mm)、内环区(直径1~3 mm)和外环区(直径3~6 mm)。均选取右眼数据纳入统计分析,比较3个环区和内、外环区上方、颞侧、下方和鼻侧4个区域的CVI。采用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3个环区的CVI与性别、眼轴长度、前房深度、ChT和瞳孔直径等参数的关系。

结果

黄斑中心凹区、内环区和外环区3个环区的CVI平均值分别为0.35±0.12、0.32±0.10和0.27±0.08,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96,P<0.001),其中3个环区的CVI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环区和外环区上方、颞侧、下方、鼻侧不同区域CV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环区=11.60,P=0.001;F部位=12.02,P<0.05),其中内环区上方和鼻侧CVI值低于颞侧,外环区上方、颞侧和下方CVI值高于鼻侧,外环区上方CVI低于内环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经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黄斑中心凹区、内环区和外环区ChT均是对应3个环区CVI的影响因素(均β=0.001,P<0.001)。瞳孔直径(β=0.034,P=0.038;β=0.040,P=0.003;β=0.024,P=0.011)和前房深度(β=0.097,P=0.034;β=0.097,P=0.013;β=0.061,P=0.032)均是黄斑中心凹区、内环区、外环区CVI的影响因素。经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建立的回归方程分别为:黄斑中心凹区CVI=0.001×黄斑中心凹区ChT+0.001×内环区ChT+0.001×外环区ChT-0.301(R2=0.514,F=6.875,P<0.001);内环区CVI=0.001×黄斑中心凹区ChT+0.001×内环区ChT+0.001×外环区ChT+0.088×前房深度-0.307(R2=0.603,F=9.870,P<0.001);外环区CVI=0.001×黄斑中心凹区ChT+0.001×内环区ChT+0.001×外环区ChT-0.135(R2=0.601,F=9.781,P<0.001)。

结论

6~12岁正常儿童黄斑中心凹区的CVI较内环区和外环区高,且在内环区和外环区,均是鼻侧区域的CVI最低。ChT越厚的儿童,黄斑相对应的所有区域CVI越高;前房深度越深的儿童,内环区的CVI越高。

引用本文: 马娜娜, 符爱存, 于世傲, 等.  正常儿童脉络膜血管指数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3, 41(6) : 568-575.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20130-0003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1  关键词  8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716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脉络膜介于视网膜和巩膜之间,由血管和基质组织组成,黄斑中心凹下的脉络膜2/3为血管,可为外层视网膜提供大部分氧气和其他营养物质,并且是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的唯一营养来源。脉络膜血管层从内到外可分为3层,最内层是脉络膜毛细血管,中间是具有中等血管的Sattler层,外层是具有大血管的Haller层。近年来,脉络膜参数,如脉络膜厚度(choroidal thickness,ChT)的临床意义越来越受到重视,但ChT易受年龄、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和眼压等因素的影响;脉络膜血管指数(choroidal vascularity index,CVI)是一定量指数,可用来检测脉络膜的血管状态。CVI是脉络膜管腔面积与脉络膜总面积(脉络膜总面积=脉络膜管腔面积+脉络膜基质面积)的比值,健康成年人的CVI仅与黄斑中心凹下ChT相关。目前,绝大多数关于ChT和CVI的研究局限于采用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B扫描和二维图像来评估脉络膜。Zhou等提出使用扫频源OCT(swept source OCT,SS-OCT)采集ChT和脉络膜血管体积的3D数据,此时CVI是脉络膜大中血管体积与脉络膜总体积之比,CVI越大,表明脉络膜每个区域的大中血管比例越高。与谱域OCT相比,SS-OCT扫描速率更快、图像信噪比更大、穿透性更强,对脉络膜的测量更加快速和精准。许多研究表明,脉络膜在视觉诱导的眼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但这些研究主要是测量不同屈光状态儿童ChT的分布特征和相关因素,未对CVI值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发现,与黄斑中心凹下ChT相比,CVI不易受年龄、AL、等效球镜度数(spherical equivalent refraction,SER)和眼压等因素的影响,稳定性更好,因此,CVI可能可以作为评估脉络膜疾病更有效的标志物。为了将脉络膜参数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需积累正常儿童ChT和CVI的流行病学数据,以加强我们对脉络膜在调节儿童眼部生长中作用的理解。本研究为近视防控课题的一部分,采用SS-OCT血管成像(SS-OCT angiography,SS-OCTA)对6~12岁正常儿童黄斑区各区域的CVI进行研究,观察正常儿童黄斑区CVI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其相关因素,为进一步研究儿童近视及近视防控奠定基础。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