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角膜塑形术后治疗区偏位对视觉质量和近视控制效果的影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3,41(8) : 818-821.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11024-00581
摘要

近年来,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逐年攀升,如何有效地控制近视发展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热点。角膜塑形术以其安全性好、控制效果明确、对日常生活影响小的优点已广泛应用于近视防控领域。角膜塑形术将角膜塑形出相对平坦的中央治疗区和相对陡峭的周边离焦区。角膜塑形术后治疗区的偏位是临床中可观察到的常见现象,以向颞下方偏位最为常见。研究表明,角膜前表面的不对称性越大、基线近视度数越高、镜片直径越小,塑形术后治疗区偏位距离就越大。此外,治疗区的偏位与镜片的重力作用、Bell现象、眼睑作用等因素也有关。较大的偏位距离会导致塑形术后的视觉质量下降,主要表现为重影、眩光等临床症状,可能是由于彗差的增加所引起。治疗区的偏位相对正位会达到较好的近视控制效果,这与瞳孔区内近视离焦明显增大有关。明显的治疗区偏位可以通过增加矢高、调整定位弧、加大镜片直径或改用环曲面镜片的方法来解决。本文就角膜塑形术后影响治疗区偏位的因素以及治疗区偏位对视觉质量和近视控制效果的影响进行综述,探讨解决治疗区偏位的方法,对临床配镜与换镜进行指导。

引用本文: 李晶欣, 王凯. 角膜塑形术后治疗区偏位对视觉质量和近视控制效果的影响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3, 41(8) : 818-821.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11024-0058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2  关键词  6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721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据统计,2000年有14亿人患有近视,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48亿,近视已成为世界第六大导致视力丧失的原因。角膜塑形术具有可逆、安全、个性化设计等优点,是当前控制近视效果较明确的治疗方法,可以使眼轴增长速度减缓33%~57%。大部分研究表明角膜塑形术控制近视可能与周边角膜变陡、屈光度增加,相应地改变周边视网膜离焦状态有关。几项研究均证明角膜塑形术可以将周边屈光度从远视离焦转变为近视离焦。角膜塑形镜的设计通常分为四弧或五弧,包括最中央的基弧、反转弧、1个或多个定位弧以及周边弧。对于近视矫正,基弧比角膜平k更平坦,以提供所需的屈光矫正总量以及约0.75 D的过矫量;反转弧提供抽吸作用,形成相对陡峭的周边离焦区;定位弧对于塑形镜的定位和镜片松紧影响最大;周边弧使镜片边缘翘起,以帮助泪液交换。研究表明,角膜前表面不对称性、近视屈光度数、镜片的设计以及眼睑张力作用等诸多原因可能与治疗区偏位有关。治疗区偏位与角膜塑形术后的并发症,如重影、复视、角膜上皮损伤等以及近视控制效果有密切关系。本文就近视患者角膜塑形术后治疗区偏位的影响因素及治疗区偏位对视觉质量和近视控制效果的影响进行综述。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