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巩膜扣带术治疗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继发视网膜脱离效果分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3,41(9) : 886-890.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20330-00122
摘要
目的

分析巩膜扣带术治疗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继发视网膜脱离(RD)的效果。

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纳入2010年7月至2021年3月于北京同仁医院采用巩膜扣带术治疗的FEVR继发RD患者共37例42眼,其中男30例35眼,女7例7眼;平均年龄(15.21±5.42)岁。全身麻醉下行巩膜扣带术,孔源性RD患者22眼,术中封闭裂孔,其中21眼采用局部外加压联合环扎,1眼采用放射脊加压;牵拉性RD患者13眼,术中解除牵拉,其中12眼采用局部外加压联合环扎并放视网膜下液,1眼采用巩膜扣带术联合玻璃体手术;牵拉合并孔源性RD患者7眼,术中在封闭裂孔的基础上同时解除牵拉,其中4眼采用局部外加压联合环扎并放视网膜下液,3眼采用巩膜扣带术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平均随访时间(30.61±10.50)个月。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术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网膜复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术后末次随访时平均LogMAR BCVA为0.83±0.50,优于术前的1.10±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39,P<0.001)。一次性视网膜复位39眼,未复位3眼,其中孔源性RD复位率95.45%(21/22),牵拉性RD复位率84.62%(11/13),牵拉合并孔源性RD复位率100%(7/7)。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

根据FEVR继发RD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策略,可有效提高巩膜扣带术的治疗成功率。

引用本文: 杨琼, 魏文斌. 巩膜扣带术治疗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继发视网膜脱离效果分析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3, 41(9) : 886-890.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20330-00122.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1  关键词  6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amilial exudative vitreoretinopathy,FEVR)是一种少见的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可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连锁遗传,部分患者无家族史。该病主要表现为视网膜周边血管分化异常及不完全血管化,进而引起视网膜一系列病理改变,包括视网膜新生血管化、渗出、出血,严重者可致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目前对于FEVR继发性RD的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巩膜扣带术及玻璃体切割术。2种术式适应症有所不同,简单的孔源性RD适合巩膜扣带术,而牵拉性RD和复杂的RD则更适合玻璃体切割手术。目前文献报道的FEVR继发性RD的最终视网膜复位率为35.29%~100%,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研究的样本量不同、研究对象的病程及严重程度不同以及不同研究者对于手术认知不同。FEVR继发性RD常双眼发病,病变起始部位多为周边视网膜,患病人群多为儿童或中青年,常不合并玻璃体后脱离等。巩膜扣带术是FEVR继发的简单孔源性RD的合适术式。对于FEVR继发的复杂RD,考虑到发病人群、年龄、病情本身特点以及玻璃体手术可能的并发症,本研究仍将巩膜扣带术作为首选术式,并对巩膜扣带术治疗FEVR继发性RD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为FEVR继发性RD的临床治疗术式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