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不同浓度大气污染物颗粒物来源黑碳混悬溶液点眼对小鼠泪膜功能的损害作用。
选取28只6~8周龄SPF级雄性BALB/c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平均分为0.5 mg/ml组、1 mg/ml组、5 mg/ml组和对照组,每组7只,分别采用0.5 mg/ml、1 mg/ml、5 mg/ml黑碳混悬液和磷酸盐缓冲溶液点右眼,每次4 μl,每天3次。于处理前及处理后4、7、10、14 d对小鼠行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TBUT)检测及角膜荧光染色(CFS)和结膜充血情况评估。
在处理后第14天,0.5 mg/ml组、1 mg/ml组、5 mg/ml组和对照组泪液分泌量分别为(2.74±0.74)、(2.73±0.76)、(2.31±0.67)和(5.31±0.36)mm,TBUT分别为(4.87±0.28)、(4.00±0.76)、(3.23±0.43)和(6.22±0.22)s,CFS分别为4(3,4)、5(5,6)、7(7,8)和0(0,1)分,结膜充血评级分别为2(2,3)、2(2,3)、3(2,3)和0(0,1)。0.5 mg/ml组、1 mg/ml组、5 mg/ml组和对照组不同时间点泪液分泌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83.325,P<0.001;F时间=86.551,P<0.001;F交互作用=5.181,P<0.001),其中0.5 mg/ml组、1 mg/ml组、5 mg/ml组各时间点泪液分泌量均明显低于相应时间点对照组,组内处理后4、7、10、14 d泪液分泌量均明显低于处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不同时间点TBUT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75.130,P<0.001;F时间=56.265,P<0.001;F交互作用=6.103,P<0.001),其中0.5 mg/ml组、1 mg/ml组和5 mg/ml组各时间点TBUT明显短于相应时间点对照组,组内处理后4、7、10、14 d TBUT均较处理前明显缩短,1 mg/ml组和5 mg/ml组处理后14 d TBUT均较处理后4、7、10 d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不同时间点CFS评分和结膜充血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别与测量时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FS:H组别=59.249,P<0.001;H时间=49.959,P<0.001;H交互作用=15.980,P=0.192.结膜充血分级:H组别=57.622,P<0.001;H时间=42.062,P<0.001;H交互作用=12.565,P=0.401),其中0.5 mg/ml组、1 mg/ml组和5 mg/ml组处理后各时间点CFS评分和结膜充血分级明显高于相应时间点对照组,组内处理后4、7、10、14 d CFS评分和结膜充血分级均明显高于处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大气污染物颗粒物来源黑碳眼表暴露可造成BALB/c小鼠泪膜功能的损伤和眼表炎症,并在一定程度上对眼表的损伤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多项研究表明,大气污染可能与多种疾病,包括结膜炎、干眼的发生密切相关。空气污染可能通过影响泪膜不稳定性、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机制以及污染物自身有毒物质直接作用导致眼表损伤。动物实验表明,BALB/c小鼠眼表点用大气污染物颗粒物(air pollutant particulate matter,PM)2.5或PM10滴眼液后泪液分泌量减少,泪膜破裂时间(tear film break-up time,TBUT)缩短,角膜荧光染色(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CFS)评分升高,同时角膜中炎症因子水平升高。黑碳是PM的组成部分,主要源于不完全燃烧排放,目前被认为是重要的短生命气候胁迫物之一,可能造成公共健康危害。在中国,黑碳在PM中占比较大。本团队前期研究表明,黑碳颗粒对体外培养的人角膜上皮细胞(human corneal epithelial cells,HCECs)具有细胞毒性和促凋亡作用,并可诱导NLRP3炎症小体通路的活化,而NLRP3炎症小体已被证实为影响泪膜功能的重要炎症相关通路之一。本研究通过采用不同浓度的黑碳混悬液点眼构建BALB/c小鼠黑碳眼表暴露模型,观察不同作用时间下小鼠泪液分泌量、TBUT、CFS及眼表充血情况,探讨黑碳颗粒对泪膜功能和眼表炎症的损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