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扫频源OCT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及微循环改变的评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3,41(11) : 1084-1090.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21027-00497
摘要
目的

利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及脉络膜微血管形态的早期变化特征。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1—7月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无明显眼部症状的SLE患者37例37眼作为SLE组,同时纳入与病例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成年人35例35眼作为对照组。采用扫频源OCT对受试者进行黄斑区9 mm×9 mm放射状扫描,获得受试者黄斑中心凹区域、旁中心凹区域(1~3 mm)、中心凹周围区域(3~6 mm)的平均脉络膜厚度。采用OCTA对受试者进行黄斑区3 mm×3 mm扫描,获得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和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脉络膜毛细血管丛(CC)血流密度及微血管血流图像,采用Image J软件对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Phansalkar法)并计算脉络膜毛细血管流空区域面积(FDa)及百分比(FD%)。

结果

SLE组黄斑中心凹区域平均脉络膜厚度为(268.73±81.67)μm,较对照组的(230.14±68.14)μm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0,P=0.033)。SLE组黄斑中心凹区域视网膜SCP、视网膜DCP、CC血流密度值分别为(16.58±3.90)%、(14.25±3.15)%和(51.80±4.2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55±4.41)%、(16.57±3.74)%和(54.33±3.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43、-2.851、-2.763,均P<0.05)。SLE组脉络膜毛细血管流空区域FDa及FD%分别为3.43(3.25,3.56)mm2和38.11%(36.13%,39.52%),明显大于对照组的3.25(3.21,3.32) mm2和36.11%(35.64%,36.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470、-3.476,均P<0.05)。

结论

OCTA可检测到无明显眼部症状SLE患眼脉络膜厚度的增加及CC层血流密度的减少。

引用本文: 毕萌, 樊芳, 夏会卡, 等.  扫频源OCT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及微循环改变的评估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3, 41(11) : 1084-1090.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21027-00497.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全身性、慢性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损伤可累及多种器官,约1/3患者眼部受累[1]。SLE常见的眼部临床表现包括干燥性角结膜炎、视网膜及脉络膜血管炎、视神经损害等,其中视网膜及脉络膜血管炎的发病率约为10%,是导致患者视力严重损害的主要原因[2,3]。SLE患者眼部血管受累时可引发眼底微血管病变,狼疮性视网膜病变(lupus retinopathy,LR)为其主要表现之一,脉络膜也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4,5]。研究表明,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SLE处于疾病活动期的敏感指标,其存在往往表明患者可能同时合并狼疮性肾病,且SLE患者的脉络膜厚度改变还与其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相关[6,7]。因此,对SLE患者视网膜及脉络膜微观结构与微循环变化进行评估,一定程度上有助于SLE疾病进展的早期监测和及时干预,为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一定参考。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具有无创、快速、高分辨率、可定量测量眼底微血管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眼底血管疾病及影响眼部血管的全身血管性疾病研究[8,9,10]。以往研究中多侧重于应用OCTA观察SLE患者的视网膜微循环变化[11,12,13],而对脉络膜微循环变化研究较少;但脉络膜受免疫系统、全身血管异常及各种炎症的影响较大,因此有必要对SLE患者脉络膜厚度及血流变化等观察指标进行检测。在SLE患者脉络膜微循环相关研究中,多采用脉络膜血管指数及脉络膜毛细血管丛(choriocapillaris,CC)血流密度等指标,目前尚无对SLE患者脉络膜毛细血管流空(flow deficits,FDs)的研究。FDs的概念最初由Spaide[14]提出以评估脉络膜血流的变化情况,并广泛应用于正常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及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中[15,16,17]。本研究采用OCTA检测并比较无明显眼部症状的亚临床LR患者与健康对照人群黄斑区平均脉络膜厚度、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SCP)及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丛(deep capillary plexus,DCP)血流密度、CC血流密度、脉络膜毛细血管FDs平均面积(flow deficits area,FDa)和FDs百分比(percentage of flow deficits,FD%)的差异,从而探讨SLE患者黄斑区早期脉络膜微血管的变化特征,为SLE早期眼科检查和随访监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