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代谢组学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的研究进展及前景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3,41(12) : 1221-1226.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20518-00224
摘要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是一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严重威胁和损害视神经及其视觉通路。因POAG发病原因及影响因素的多样化,探讨其发病机制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但目前尚缺乏对POAG病因、疗效及预后进行精准判定和可量化的生物学标志物。近些年,代谢组学作为一门新兴的检测方法,在眼科主要用于疾病的预测、诊断和预后评估过程,为临床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特征性代谢物。POAG是代谢组学技术应用较早的眼科疾病之一,研究者们利用非靶向、靶向和广泛靶向等代谢组学方法,依靠核磁共振谱和质谱技术平台,筛选出众多具有高度选择性、灵敏性、特异性的生物代谢物产物和生物标志物,并建立起代谢组学在POAG应用研究中用于追踪生物体各水平发生变化的系统和技术平台,为今后代谢组学在POAG临床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本文就代谢组学及其临床研究意义、基于动物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和POAG患者临床代谢组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引用本文: 许健明, 张铭志. 代谢组学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的研究进展及前景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3, 41(12) : 1221-1226.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20518-0022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青光眼是一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约占致盲性眼病的12%,现已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1,2]。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是常见的青光眼类型,其特征是进行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凋亡、视盘凹陷性扩大以及视野特征性缺损[2]。目前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并且损伤视神经无法逆转[3]。眼压升高仍然是青光眼重要的危险因素,但临床治疗中控制眼压后仍可在15%~25%患者中观察到青光眼进展,究其原因尚不清楚[4,5]。近些年,代谢组学广泛应用于眼科基础与临床研究,在病因分析和发病机制探索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代谢组学可以通过对代谢产物的定性、定量分析,进一步探索青光眼,如POAG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早期诊断、精准治疗、疗效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以此降低青光眼对视觉的损害和致盲风险。本文就代谢组学在POAG中的研究进展及前景进行综述。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