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脉络膜厚度变化——炎症反应的潜在评估指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3,41(12) : 1237-1242.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10530-00330
摘要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脉络膜厚度易受到年龄、性别、激素等水平的影响。此外,在病理条件下,脉络膜也易受到眼部及全身炎症反应的攻击,使其产生相应的血管反应性变化,造成血流动力学的紊乱,影像学检查会出现脉络膜厚度异常的表现。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能较为直观地观察脉络膜厚度变化,其无创的检测手段方便患者的随访,为评估病情进展提供依据。近年来,各领域研究者提出将脉络膜厚度变化作为评估眼部炎症性疾病及全身炎症性疾病新的潜在炎症评估指标。在长期慢性炎症反应中,如眼部反复发作的葡萄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中,脉络膜厚度较正常值明显变薄;而在急性炎症反应中,如交感性眼炎急性期、后巩膜炎急性期,脉络膜厚度较正常值会显著增厚,且随着炎症反应的控制,增厚的脉络膜也会随之变薄。但是,脉络膜厚度变化规律并不一定如此,如在圆锥角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强直性脊柱炎等慢性炎症反应中,脉络膜厚度较正常值呈增厚变化。本文将对眼部及全身炎症反应中脉络膜厚度变化及其作为潜在炎症指标的可能性进行综述。

引用本文: 武瑶, 张弘. 脉络膜厚度变化——炎症反应的潜在评估指标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3, 41(12) : 1237-1242.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10530-00330.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5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533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脉络膜是由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组成的眼球壁中层组织,其血流量占眼球全部血流量的90%。组织学上,根据脉络膜血管直径的大小,将其分为大血管层、中血管层和毛细血管层,其中,脉络膜血容量的70%集中在毛细血管层。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通过与玻璃膜、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紧密结合形成脉络膜毛细血管-玻璃膜-视网膜色素上皮复合体,为视网膜外层结构和黄斑区组织提供血液及营养物质。当发生眼部及全身炎症反应时,由于脉络膜的高度血管化特征,使其易受到炎症因子的攻击和炎症细胞浸润,造成血管损伤。而当脉络膜发生血管病变、血流灌注异常、组织缺血缺氧时,其厚度就会发生相应变化。随着近年来研究的深入,发现脉络膜厚度变化可能会成为评估眼部及全身炎症反应的潜在评估指标。本文对眼部及全身炎症反应中脉络膜厚度变化及其作为潜在炎症指标的可能性进行综述。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