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与规范
眼轴长度在近视防控管理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23)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4,42(1) : 1-11.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31010-00121
摘要

当前眼轴长度(AL)的测量方法无创、便捷,结果客观、稳定。与眼屈光度数的测量结果不同,AL测量不受眼调节能力的影响,近年来在近视防控中逐渐受到关注和应用,已成为青少年近视防控管理的重要评价指标。然而,目前尚缺乏全面反映我国3~18岁儿童青少年屈光状态或屈光进展的AL参考值及针对AL测量方法、测量设备评价方法的操作规范,给儿童青少年近视筛查结果的判定、屈光档案的准确建立、屈光状态的纵向趋势观察以及测量数据的可比性等带来了很大挑战。为了促进和规范我国已有的儿童青少年眼轴数据的合理应用以及规范眼轴数据的测量和记录,《眼轴长度在近视防控管理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23)》专家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和收集目前我国在儿童青少年近视筛查和临床实践中关于AL评价的主要问题并进行分析和归纳,就我国儿童青少年AL及相关参数的定义与测量要求、人群生长发育特征、在人群横断面筛查中的应用、在屈光动态管理中的应用、AL变化与屈光度数变化的换算关系、AL联合其他参数对近视的预测效果、眼轴测量仪器的准确性评估等7个科学内容进行研究和讨论,根据对国内外重要文献进行归纳分析,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制定《眼轴长度在近视防控管理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23)》,为公共卫生、临床医师和相关从业人员的具体工作实践和操作过程提供相对标准化的专家建议,同时为相关政策管理者制定我国近视防控技术方案、实施近视公共卫生预防、早期近视预警和风险判断以及近视的临床控制提供指导意见,促进近视分级分类管理迈向精准化,提升防控近视发生发展的效果。

引用本文: 《眼轴长度在近视防控管理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23)》专家组. 眼轴长度在近视防控管理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23)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4, 42(1) : 1-11.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31010-0012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儿童青少年近视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全国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6~18岁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近视人数约达1亿,若无有效的近视干预措施,据估计203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将达到61.8%[1,2,3],其防控刻不容缓。从儿童生长发育早期即开始建立屈光发育档案有助于我们深入探讨近视发生的病因、机制、发展规律,抓住个体适当干预时点和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及发展的重要基础[4]。针对近视筛查建档工作,目前我国已发布了多个专业性指导文件,如全国近视调查方案(国卫办疾控函〔2018〕932号)[5]、国家卫健委《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国卫办疾控函〔2019〕780号)[6]、国家卫生行业标准《中小学生屈光不正筛查规范》(WS/T 663-2020)[7]等,在近视筛查过程中主要推行裸眼远视力检测联合非睫状肌麻痹验光方法[8,9]。鉴于目前全国已逐步推进近视筛查建档全覆盖、每年定期开展,档案资料的有效整合应用与动态管理成为新需求[10,11]。然而,相关研究数据表明,目前视力联合非睫状肌麻痹验光方法尚无法获得与睫状肌麻痹状态下屈光度一致的结果[12],不能准确量化屈光度数及其变化量,给近视防控工作精准化的实施和效果评价带来困难,检测方法和评价方法亟待进一步完善。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