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两种康柏西普治疗方案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效果分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4,42(1) : 53-59.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20117-00023
摘要
目的

比较治疗-延长(TAE)方案与按需治疗(PRN)方案应用于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9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未经治疗的PCV患者91例91眼。所有患者确诊后均接受康柏西普0.5 mg玻璃体内注射;按照患者意愿决定其抗VEGF治疗方案,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按需治疗组(3+PRN组)和治疗-延长组(3+TAE组)。随访时间为1年。所有患眼均接受ETDRS视力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吲哚菁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检查,并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最大视网膜厚度(MRT)、色素上皮脱离(PED)高度、脉络膜息肉样病灶数量及面积、视网膜出血面积、分枝状血管网(BVN)面积。比较2个组在治疗后1年内的治疗间隔时间及治疗次数。

结果

治疗后1年,3+PRN组和3+TAE组的BCVA提升幅度分别为5.0(-2.0,15.0)和6.0(-1.0,14.0)个字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52,P=0.725);2个组患眼CRT、MRT、PED高度变化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145、-0.529、-0.985,均P>0.05);2个组患眼息肉数量、息肉面积、不同息肉消退程度眼数、BVN面积和视网膜出血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502、-0.300、-0.047、-0.265、-1.243,均P>0.05)。随访1年时,3+PRN组患眼平均接受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7.6±0.9)次,少于3+TAE组的(8.4±2.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2,P=0.019)。3+PRN组平均随访次数为(11.3±1.5)次,明显多于3+TAE组的(10.1±1.7)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3,P=0.001)。3+TAE组患眼负荷治疗期后有17.1%(6/35)的患者治疗间隔延长至12周,48.5%(17/35)的患者治疗间隔延长至8周及以上,平均最大延长间隔时间为(9.5±2.0)周。随访期间,3+PRN组和3+TAE组分别有10眼和8眼接受光动力治疗。

结论

3+PRN和3+TAE方案进行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联合光动力补救治疗在改善PCV患者的视力和解剖结果方面疗效接近。其中3+TAE方案治疗次数增加,患者随访次数减少。

引用本文: 汤然, 汤稷旸, 韩馨瑶, 等.  两种康柏西普治疗方案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效果分析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4, 42(1) : 53-59.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20117-0002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2  关键词  3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nAMD)的一种亚型,主要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下分枝状血管网(branching vascular network,BVN)息肉样扩张,导致RPE脱离、渗出和视网膜出血。PCV在亚洲人群中尤为常见,据估计占亚洲nAMD病例的50%。PCV的治疗方式很多,包括局部激光光凝疗法、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单药治疗以及联合疗法。局部激光光凝治疗一般用于中心凹外的息肉。PDT治疗虽然可以在1~2年内稳定甚至改善视力,但长期的视力预后不理想,且有报道可能出现出血、RPE撕裂、脉络膜萎缩等并发症。近年来抗VEGF单药治疗已被证明对活动性PCV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康柏西普是一种新型融合蛋白,可抑制VEGF-A、VEGF-B和胎盘生长因子表达,在我国已被批准用于nAMD的治疗。康柏西普在治疗PCV方面也表现出了良好的临床效果。AURORA研究中针对PCV患者的亚组分析显示,0.5 mg康柏西普治疗后1年的息肉消退率为82.6%,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平均提高14.4个字母,平均视网膜下液(subretinal fluid,SRF)厚度和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al detachment,PED)高度分别减少了111.9和79.3 μm。Huang等的研究表明,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在治疗6个月时对PCV患者的BCVA改善效果相似,康柏西普组息肉完全消退的患者比例更高。目前仍然缺乏针对PCV患者不同给药方案治疗效果的对比研究。本研究拟比较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治疗PCV的不同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上抗VEGF治疗PCV的方法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