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提高移植光感受器功能性整合的策略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4,42(1) : 86-91.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512-00342
摘要

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最终结局是光感受器的大量丢失,造成视力不可逆的损害,目前基本上无有效治疗措施。光感受器移植为一种潜在的细胞治疗手段,旨在通过替换丢失的光感受器,重建视网膜回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恢复视网膜功能。然而,物质交换机制的发现揭示了既往研究结果中移植光感受器的整合比例低、外段形成不足及突触形成不够等问题,显示了该疗法临床转化的难度。本文通过多个维度综述了提高移植光感受器功能性整合的策略,探究相关内容的可行性,具体包括选择最佳发育时间窗的移植细胞群,增强与宿主视网膜间的相互作用;破坏宿主外界膜,减轻视网膜重塑,提高移植细胞的迁移及整合;利用免疫调节,减少小胶质细胞活化,改善宿主的移植微环境;通过视网膜片或生物支架的移植形式,提高移植光感受器的组织性;合理地开发及使用生物材料,优化移植细胞的生理微环境;充分评估手术参数,降低手术本身对移植细胞及宿主视网膜的影响。

引用本文: 王俊, 陈亦棋, 沈丽君. 提高移植光感受器功能性整合的策略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4, 42(1) : 86-91.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512-00342.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1  关键词  5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和以视网膜色素变性为代表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等,通常是由光感受器功能的障碍和丧失导致的。尽管不同疾病之间光感受器受损的机制不同,但最终结局是相同的,即大量光感受器丢失,造成视力不可逆的损害。目前,除了湿性AMD可以利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得到一定治疗外,大多数视网膜退行性疾病还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