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述评
关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白内障手术要点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4,42(3) : 219-223.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30815-00070
摘要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患者面临白内障对视力的威胁。此类患者白内障术前眼部检查时应该关注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是否大于2 000个/mm2、前房角的开放状态以及是否有视网膜脱离、脉络膜新生血管等眼底异常;眼部生物测量时应该关注前房深度和晶状体厚度的测量起止线,若行ICL联合角膜屈光手术的患者要按照角膜激光手术后的检查要求使用2种以上设备测量角膜屈光力;人工晶状体类型选择时要考虑高度近视眼的组织结构特点,相较于C形与L形襻,平板襻在高度近视伴有大囊袋以及较大的撕囊直径患者中相对更为稳定;Kane、Barrett Universal Ⅱ、Olsen、Hill-RBF等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公式在长眼轴人群中相对准确;推荐ICL取出与白内障超声乳化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同时进行,手术切口宜大于2.6 mm。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摘除手术,虽然在减少角膜内皮细胞丢失、减轻角膜水肿、高质量撕囊等方面优于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但因ICL的存在会引起飞秒切削气泡聚积、需要手动调整激光扫描定位以及较低拱高,可造成撕囊和碎核的不完全,建议谨慎使用。眼科医师应充分认识和关注ICL术后白内障手术的特点和设计的难点,与患者充分沟通交流,个性化选择,以期获得更佳的视觉效果。

引用本文: 王晓瑛, 周行涛, 竺向佳, 等.  关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白内障手术要点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4, 42(3) : 219-223.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30815-00070.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我国作为近视眼患病率和人口数绝对值大国[1,2],每年有上百万患者接受屈光矫正手术,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手术在屈光矫正手术的占比日益增加,尤其成为超高度近视和角膜条件不适合激光手术患者的首选[3,4]。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多早期ICL植入术后的患者开始面临白内障对视力的威胁,晶状体混浊已成为ICL取出的主要原因[5,6,7]。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白内障患者对视觉效果需求的不断提高,白内障手术已从传统的复明手术转向屈光性白内障手术,而精确的术后屈光状态高度依赖于术前精确的眼部生物测量、合适的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类型以及IOL计算公式的选择。而ICL植入患者往往是高度近视人群,其眼轴长度普遍高于正常白内障患者,如何精确测量和选择适用于长眼轴的IOL公式至关重要;患者眼内的ICL对生物测量的影响也是眼科医师担心的问题,是否需要取出原有ICL后再行生物测量也是眼科医师争论的焦点;经过ICL等屈光手术矫正的人群往往较普通白内障患者对视觉效果有更高的期望值,因此精准的术前测量和充分的术前沟通交流显得格外重要。本文拟从ICL手术后白内障患者IOL植入术前的评估要点、IOL类型以及公式的选择逐一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