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Coats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特征及其与黄斑纤维化的相关性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4,42(5) : 436-441.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20701-00306
摘要
目的

分析Coats病患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成像特征及其在黄斑纤维化预测中的价值。

方法

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经彩色眼底照相、眼部B型超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频域OCT检查确诊的Coats病患者43例43眼。其中,男40例,女3例;年龄2~60岁,中位年龄13岁。以黄斑纤维化为不良预后指标,根据随访结束时是否出现黄斑纤维化将患者分为2个组,比较各组间OCT特征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这一不良预后指标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43例Coats病患者的OCT临床特征包括视网膜内硬性渗出43眼(占100%)、视网膜下液21眼(占48.8%)、黄斑囊肿17眼(占27.9%)、视网膜下渗出9眼(占20.9%)、视网膜前高反射点7眼(占16.3%)、视网膜前膜21眼(占48.8%)以及视网膜内液22眼(占51.2%)。彩色眼底照相可见硬性渗出分布于后极部38眼(占93.0%)以及中周部27眼(占65.9%);OCT检查可见硬性渗出分布于内核层35眼(占81.4%)以及外核层33眼(占76.7%)。OCT检出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21眼中,彩色眼底照相检出9眼(占42.9%),眼部B型超声检出18眼(占85.7%)。黄斑纤维化组视网膜下液以及视网膜下渗出眼数比例均高于无黄斑纤维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0.755,P<0.001; χ2=6.133,P=0.01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现视网膜下液是发生黄斑纤维化的危险因素(比值比=48.345,95%置信区间:4.272~547.066,P=0.002)。

结论

OCT检查能够直观检测到Coats病患者的视网膜下液、视网膜下渗出、黄斑囊肿、黄斑渗出及视网膜高反射点等特征,其中视网膜下液是发生黄斑纤维化的危险因素。

引用本文: 周子义, 窦国睿, 严宏祥, 等.  Coats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特征及其与黄斑纤维化的相关性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4, 42(5) : 436-441.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20701-0030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1  关键词  7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Coats病,又称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症,以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视网膜内黄白色渗出及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为主要特征,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男性,是一种致盲眼病。Coats病早期微小病变的检出对于疾病的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既往研究报道,根据Shields分期,存在黄斑区渗出(2B期)的Coats病患者预后较无黄斑区渗出(2A期)的患者差。Coats病患者出现黄斑纤维化被认为与远期视力预后不良密切相关。还有研究表明,Coats病患者视网膜下液每升高1 mm,眼球摘除的风险增加20%。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作为一种非接触、非侵入式的检查,可用于观察视网膜各层次的结构变化,定位病灶,并清晰显示微小的眼底病变,如视网膜下液和视网膜渗出的分布位置、高度及范围等。相对于传统的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B型超声等方法,OCT具有显示视网膜后极部局限性视网膜下液等微小或隐匿病变的优势。基于此,本研究拟对2A~3A2期Coats病患者眼底病变的OCT特征进行描述,并探讨Coats病患者出现黄斑纤维化的危险因素。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