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儿童近视发生前后的屈光度和眼生物参数变化:安阳儿童眼病研究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4,42(5) : 453-461.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30913-00097
摘要
目的

分析小学生5年间的屈光度和眼生物参数变化趋势,探讨其在近视发生前后的变化规律。

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方法,以"安阳儿童眼病研究"中的1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共纳入1 986人,其中男生1 126人,女生860人,均取右眼数据进行分析。每年采用1%环戊通滴眼液进行睫状肌麻痹后电脑验光获得等效球镜度(SE),采用眼生物测量仪测量眼轴长度(AL)、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平均角膜曲率(Km)等,采用Bennett公式计算晶状体屈光力(LP)。根据随访时近视发生情况将受检者分为持续近视组、非近视组和新发近视组,又根据发病年龄将新发近视组细分为8岁近视组、9岁近视组、10岁近视组、11岁近视组和12岁近视组,比较各组屈光度和眼生物参数在不同随访时间点的差异。

结果

随着年龄增加,所有儿童的屈光度均逐渐向近视漂移、眼轴逐渐增长,各组内相邻随访年龄间SE和A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相同随访年龄下,近视发生越早,其近视屈光度数越高,AL越长;各相邻组间SE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8~12岁随访年龄下各相邻组间A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非近视组,屈光度以缓慢均匀的速度向正视漂移,5年平均SE变化速度为(-0.23±0.27)D/年,AL亦缓慢均匀增长,5年平均增长速度为(0.18±0.13)mm/年;在新发近视组中,近视发生前第3年、第2年和第1年的SE年变化量分别为(-0.32±0.25)、(-0.45±0.33)和(-0.98±0.44)D,AL年增长量分别为(0.25±0.12)、(0.32±0.15)和(0.48±0.19)mm,SE和AL变化速度均在近视发生前开始加快,并于近视发生后变缓,各近视前后不同时间段SE和AL变化速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新发近视组中发生近视时男生的AL为(24.11±0.70)mm,明显长于女生的(23.60±0.6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71,P<0.001)。LP随年龄增加而下降,9岁前下降速度较快,9岁后下降速度变缓。持续近视组和8~11岁近视组的LP平均下降速度分别为(-0.48±0.19)、(-0.44±0.20)、(-0.49±0.16)、(-0.51±0.18)、(-0.48±0.19)D/年,明显快于12岁近视组的(-0.42±0.17)D/年和非近视组的(-0.37±0.15)D/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不同随访年龄K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AL在儿童近视发生的前3年内开始加速增长,在近视发生后增长速度逐渐变缓,但仍明显快于非近视儿童;在此过程中,LP下降起到一定的代偿作用,Km无显著变化。相同年龄下男生发生近视时的AL比女生长。AL是近视防控的重要指标,评估时要考虑性别差异,更要关注AL的增长速度。

引用本文: 石梦海, 黄瑛, 李翯, 等.  儿童近视发生前后的屈光度和眼生物参数变化:安阳儿童眼病研究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4, 42(5) : 453-461.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30913-00097.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5  关键词  8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732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近视是一种患病率较高的屈光不正类型,目前其全球患病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如果不加以干预,预计2050年全球的近视患病率将达到49.8%。2022年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53.6%,此外,近年来我国近视低龄化趋势明显,而低龄化是近视快速进展的独立风险因素,将导致高度近视人群大幅增长。高度近视会导致一系列眼部并发症,且其发生概率随近视度数升高而增加。近视性视网膜病变已成为低视力或盲的重要原因。儿童近视大多数为单纯性近视,发生在学龄期,虽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均表现为眼球发育过程中逐渐出现的眼生物参数失衡。对于眼生物参数始终保持平衡的非近视学龄儿童,我国已建立了眼球远视储备、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和角膜曲率参考区间的专家共识,可用于指导近视防控工作。然而,对于近视儿童而言,近视发生前后的屈光度与眼生物参数有何变化规律?不同年龄发生近视的儿童是否存在差异?我国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的纵向研究数据,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为近视预警提供更多维度的参考依据。决定人眼屈光度的主要眼生物参数包括AL、晶状体屈光力(lens refractive power,LP)和角膜曲率。本研究以同一批小学生从1年级至6年级的随访数据为基础,探讨儿童近视发生前后每年的屈光度和眼生物参数变化规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