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微导管辅助全周小梁切开术对PPV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4,42(6) : 520-526.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30713-00038
摘要
目的

观察微导管辅助全周小梁切开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术(PPV)后继发性青光眼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5月至2022年2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和北京同仁医院接受PPV且术后继发青光眼患者17例17眼,其中接受PPV的原发病包括视网膜脱离13眼,玻璃体积血3眼,眼内炎1眼。所有患者均行激光微导管辅助全周小梁切开术,包括房角镜下内路小梁切开术6眼、经巩膜瓣途径微导管引导下外路小梁切开术11眼。微导管辅助全周小梁切开范围均≥300°,其中360°者11眼,330°者4眼,300°者2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采用Goldmann眼压计测量眼压;采用标准视力表测定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转换为LogMAR视力;记录术后用药数量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的主要结局指标为眼压和手术成功率,次要结局指标为术后用药数量、BCVA变化和并发症。手术成功定义为术后使用或不使用降眼压药物的情况下眼压<21 mmHg(1 mmHg=0.133 kPa)。

结果

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平均眼压分别为(34.41±5.11)、(21.88±11.72)、(20.77±7.67)、(19.50±7.01)、(16.32±4.68)mmHg,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779,P<0.001),其中术后各时间点眼压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12个月,14眼眼压较术前降低40%以上。术后6、12个月手术成功率均为76.5%。术后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80,P<0.001)。术后6个月,术眼BCVA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11,P=0.190)。术眼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微导管辅助全周小梁切开治疗PPV术后继发青光眼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引用本文: 杨潇远, 王怀洲, 金鑫, 等.  微导管辅助全周小梁切开术对PPV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4, 42(6) : 520-526.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30713-0003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2  关键词  5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276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严重视网膜疾病的手术方法,但PPV手术使眼球内结构发生改变、手术引起炎症反应以及眼内填充物等均可影响小梁网滤过功能。研究发现,7.8%~17.0%的术眼可发展为继发性青光眼。PPV术后继发的青光眼是一种难治性青光眼,药物治疗不能有效控制眼压时,可采用常规手术疗法,包括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超声睫状体成形术等,但术后滤过通道的纤维化及瘢痕化往往造成手术失败,影响引流阀植入术的远期效果。全周小梁切开术是一种不依赖外滤过泡的抗青光眼手术方法,可在激光微导管辅助下切开小梁网内壁,解除因PPV术后破坏小梁网引起的房水外流阻力增大,增加Schlemm管及集液管的房水引流量,从而降低眼压。全周小梁切开术包括经巩膜瓣途径微导管引导下外路小梁切开术(microcatheter-assisted trabeculotomy,MAT)和微创房角镜下内路小梁切开术(gonioscopy-assisted transluminal trabeculotomy,GATT)。已有研究证实了GATT治疗PPV术后继发青光眼安全、有效,但目前国内尚未有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拟评估激光微导管引导下外路及内路全周小梁切开术治疗PPV术后继发青光眼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