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
加替沙星眼用凝胶不同点眼频次兔眼组织药代动力学比较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4,42(7) : 621-628.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20513-00215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测定兔眼组织中加替沙星浓度的方法,并比较加替沙星眼用凝胶兔眼单次和多次点眼后在眼组织及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方法

取94只健康新西兰兔。任意选取10只新西兰兔不给予任何药物用于空白组织获取,将剩余84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单次给药组36只和多次给药组48只,雌雄各半,均取左眼为实验眼。单次给药组左眼给予1滴加替沙星眼用凝胶,分别于点眼后0.5、1、3、5、7、10 h收集泪液后进行心脏取血并处死,分别取房水、结膜、角膜、巩膜、虹膜-睫状体、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和脉络膜;多次给药组左眼每次给予1滴加替沙星眼用凝胶,每天3次,分别于连续给药第4和第6天首次给药后0.5 h,第7天首次给药后0.5、1、3、5、7、10 h进行心脏取血和眼组织收集。采用甲醇沉淀蛋白法预处理各样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并计算实验兔血浆及眼组织中加替沙星的达峰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曲线下面积(AUC)等药代动力学参数,流动相采用甲醇-0.1%乙酸水溶液(体积比=70∶30),采用正离子多反应检测模式,以环丙沙星为内标物,并参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9012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对方法的选择性、标准曲线和定量下限、准确度和精密度、提取回收率和基质效应、稳定性进行验证。结合加替沙星对眼部常见感染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90),计算各组织和血浆Cmax/MIC90和AUC/MIC90值。

结果

加替沙星在各眼组织和血浆中线性关系良好;角膜组织中的日间准确度为-1.5%~6.0%,日间精密度≤15%;角膜组织中的提取回收率为92.0%~94.8%,经内标归一化计算得到的低、中、高浓度的基质效应精密度均不大于3.3%,单次给药后加替沙星在眼前节和后节组织均有较高的药物浓度分布,AUC0-t从高到低分别为泪液、角膜、结膜、虹膜-睫状体、巩膜、房水、脉络膜、视网膜、晶状体和玻璃体,Cmax分别为94.90 μg/g、7.34 μg/g、3.65 μg/g、1.81 μg/g、1.75 μg/g、1.31 μg/ml、0.86 μg/g、0.53 μg/g、0.13 μg/g、0.07 μg/ml,除晶状体、脉络膜和玻璃体液中的Tmax为0.5 h,其余各组织Tmax均为1 h。多次给药第4、6、7天的0.5 h各眼部组组织中加替沙星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角膜、结膜和巩膜中AUC0-t约为单次给药的2.04、2.12和2.32倍。单、多次给药后进入体循环的加替沙星浓度均低于25.00 ng/ml。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加替沙星眼用凝胶连续用药后在眼前节结膜、角膜、巩膜、虹膜-睫状体、房水和脉络膜中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均可满足Cmax/MIC90≥10且AUC/MIC90≥30。

结论

成功构建快速灵敏的眼组织加替沙星浓度测量方法。加替沙星眼用凝胶以每天3次点眼连续用药3 d后眼组织可达到稳态浓度,且比单次给药在眼组织浓度升高。局部使用加替沙星眼用凝胶可实现眼部结膜、角膜、巩膜、虹膜-睫状体常见感染细菌的有效治疗。

引用本文: 王小桐, 赵欣, 祖薇, 等.  加替沙星眼用凝胶不同点眼频次兔眼组织药代动力学比较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4, 42(7) : 621-628.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20513-0021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5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眼部感染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不可逆转的视力丧失。局部使用抗生素,如喹诺酮类药物,是治疗眼部细菌感染的主要方式。加替沙星是一种第4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具有同时抑制细菌DNA回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的双靶点作用,其在保留第3代对革兰阴性菌抗菌活性的基础上,增强了对革兰阳性菌、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的抗菌活性。临床研究也表明,加替沙星的抗革兰阳性菌眼部感染效果显著优于左氧氟沙星,同时还能显著降低白内障围手术期眼内炎的发生率。Gao等对从中国眼部细菌感染患者分离的3 690株细菌进行研究发现,这些病原菌对加替沙星的敏感性最高,达到90.01%,而对左氧氟沙星的敏感性仅为51.91%,因此加替沙星比左氧氟沙星更适合眼部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局部点眼是治疗眼前节疾病的首选。滴眼液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为广泛,但其药物吸收入眼的速度缓慢、程度不足,导致生物利用度仅为1%~7%。凝胶是一种药物智能化运载系统,具有制备简单、使用方便、滞留时间长等优点,是特别适合眼部给药的载体。Ding等研究发现,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应用加替沙星眼用凝胶患者的房水中加替沙星浓度比术前应用加替沙星滴眼液的患者高,且作用时间长。还有研究表明,加替沙星眼用凝胶比加替沙星滴眼液兔眼单次给药在角膜、结膜和房水中具有更高的药物浓度。目前,相关研究多采用液相色谱法对加替沙星进行检测,样品出峰时间长,且定量限较高,不适用于眼后段组织和体液循环浓度监测,且未对不同给药频次的眼组织药代动力学进行分析。本研究建立一种基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HPLC-MS/MS)的灵敏、专属的眼组织及血浆加替沙星浓度测定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对加替沙星眼用凝胶不同点眼频次兔眼组织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为更合理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