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不同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4,42(7) : 629-637.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30408-00124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不同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FK)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共4个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3月16日。由2名研究者遵循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文献,完成质量评估和信息提取。采用Review Manager 5.4偏移风险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估,采用Stata 14.0软件对不同抗真菌药物治疗FK的治愈率、治愈时间、治疗前后视力变化及安全性进行网状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14项RCT研究,共1 681例患者。网状meta分析显示,在治愈率方面,0.2%洗必泰滴眼液、5%那他霉素+伏立康唑(口服)较其他药物显示出更好的疗效,累计排序曲线下面积(SUCRA)为86.1%和63.3%,且1%伏立康唑滴眼液治愈率低于0.2%洗必泰滴眼液、5%那他霉素滴眼液+伏立康唑(口服)、0.05%洗必泰滴眼液、0.1%洗必泰滴眼液、5%那他霉素滴眼液+酮康唑(口服)、5%那他霉素滴眼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伏立康唑滴眼液、5%那他霉素+伏立康唑(口服)在治愈时间方面表现最好(SUCRA=66.9%、55.7%);5%那他霉素滴眼液、1%伏立康唑滴眼液和伏立康唑口服三联治疗在改善视力和安全性方面优于其他药物(SUCRA分别为74.8%、79.7%)。在安全性方面,5%那他霉素滴眼液优于1%伏立康唑滴眼液和0.2%洗必泰滴眼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外,此次分析可能存在潜在的发表偏倚。

结论

0.2%洗必泰滴眼液、1%伏立康唑滴眼液在FK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5%那他霉素滴眼液、1%伏立康唑滴眼液和伏立康唑口服三联治疗对FK患者具有较好的视力改善率及安全性。

引用本文: 庞金鼎, 韦振宇, 曹凯, 等.  不同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4, 42(7) : 629-637.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30408-0012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1  关键词  3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真菌性角膜炎(fungal keratitis,FK)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致盲眼病,占感染性角膜炎的50%以上。在发展中国家,真菌已成为感染性角膜炎常见的病原体之一,每年新发病例超过100万例。临床上,FK表现为慢性、迁延不愈的角膜溃疡,且预后较差,30%~45%的FK患者在治疗晚期需行角膜移植,10%~25%的患者需摘除眼球,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和生活质量。药物和手术是FK治疗的主要方式,眼部抗真菌药物包括多烯类(如那他霉素、两性霉素B等)、三唑类(如伏立康唑、酮康唑等)和棘白菌素类(如米卡芬净、卡泊芬净等)。那他霉素滴眼液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唯一用于FK治疗的药物,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但其相对分子质量大、渗透性及溶解性差,影响了该药的临床治疗效果。除上述药物外,洗必泰滴眼液作为临时配置的抗真菌眼药也应用于临床FK的治疗,已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有的meta分析仅将治疗FK药物进行两两比较,暂未发现2种以上治疗措施之间比较的研究。网状meta分析是传统meta分析的拓展,能够同时比较2种以上干预措施。基于此,本研究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比较不同抗真菌药物在FK治疗中的效果,为临床医生选择更好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