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视网膜优选位点及其临床应用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4,42(7) : 680-688.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10105-00011
摘要

黄斑病变通常导致中心视力丧失,伴随固视稳定性显著降低,导致精细视觉、阅读,甚至人脸识别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尚无明确及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逆转萎缩性黄斑病变造成的视功能损害,但中心视力丧失患者可自发在功能尚可的旁中心视网膜形成偏心注视以缓解中心暗点的视觉干扰,该位点被称为视网膜优选位点(PRL);然而,自然形成的PRL通常不是视功能康复的最佳视网膜位点,部分患者需要偏心注视训练进行PRL重定位实现更佳的视觉康复。目前基于生物反馈的偏心注视训练已被证实可稳定自然形成的PRL或诱导形成新的PRL,实现黄斑病变患者的低视力康复;然而关于PRL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定位特征及偏心注视训练的具体实施方案均存在争议。本文总结了PRL的相关概念及特征,包括PRL的形成特点、PRL形成的理论基础、PRL的定位特点、PRL重定位的临床效果及相关评估指标;并综述了黄斑病变导致中心视力丧失患者基于偏心注视训练的低视力康复训练方案和疗效,以期为临床上中心视力丧失患者的低视力康复提供指导。

引用本文: 李胜男, 张静琳, 吴德正. 视网膜优选位点及其临床应用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4, 42(7) : 680-688.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10105-0001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2  关键词  5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275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黄斑疾病通常表现为中心暗点伴固视稳定性降低,严重影响患者的精细视觉,导致阅读、驾驶、人脸识别等日常视觉活动障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20年前,大部分双侧黄斑病变可致盲。近年来,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光动力治疗和眼内注射抗新生血管药物等逐渐应用于临床,通过延缓或阻止疾病进程,有效改善了新生血管性黄斑病变患者的视力预后。然而,目前尚无治疗方式能够逆转黄斑区萎缩性病变患者的视力损失,因此低视力康复研究对于中心暗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