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2型糖尿病患者角膜透明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4,42(8) : 716-721.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31008-00116
摘要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角膜透明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20年10月1日至2021年10月30日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52例104眼和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23例46眼,分别作为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患者根据眼底情况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组和DR组。采用Pentacam对角膜光密度(CD)进行评估。依据Pentacam仪器自带程序将角膜分为前、中、后层,并以角膜顶点为圆心分为0~2 mm、>2~6 mm、>6~10 mm和>10~12 mm区,仪器自动计算角膜各层和各区域CD值和总CD值。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糖尿病组总CD值的影响因素。

结果

糖尿病组患者受检眼总CD值为20.24±3.1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8.79±3.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3,P=0.011)。糖尿病组患者受检眼角膜前层、中层、0~2 mm、>2~6 mm区CD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DR组和DR组受检眼前层CD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无DR组受检眼角膜中层和后层CD值和总CD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D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0~2 mm和>2~6 mm环区无DR组和DR组受检眼CD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10 mm环区无DR组受检眼CD值明显高于DR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患者年龄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是CD值升高的主要影响因素(β=0.266,P<0.001;β=0.423,P=0.003)。

结论

糖尿病患者的角膜透明度下降先于DR出现,糖尿病患者HbA1c水平控制不佳可引起角膜透明度下降。

引用本文: 郑雨薇, 郭斌, 魏升升, 等.  2型糖尿病患者角膜透明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4, 42(8) : 716-721.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31008-0011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1  关键词  5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251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点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可造成全身多系统、多器官的并发症,通常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对胰岛素不敏感所引起。糖尿病可引起多种眼部并发症,如角膜病变、代谢性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研究发现,7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角膜病变,导致角膜透明度下降,对DR患者的进一步治疗及生活质量影响较大。角膜透明度的传统评价方法主要依靠裂隙灯显微镜检查,但评价的主观性强,难以对病变程度进行量化研究。Pentacam可提供角膜光密度(corneal densitometry,CD)测量指标,为角膜透明度的客观评价带来了可能。长期慢性高血糖可以影响角膜上多种组织的代谢,导致不同组织结构损伤,如角膜上皮完整性破坏、角膜神经退行性病变等,因此了解糖尿病患者角膜混浊程度及其发生和发展过程对于探讨患者代谢状况及眼部不同组织损伤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关于糖尿病患者CD值变化的研究报道有限并存在争议。有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CD值较正常人升高,而另有研究结果却提示糖尿病患者角膜各层次CD值均较正常人降低。造成这些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不同研究中纳入的受检者病情不同所致。本研究拟观察糖尿病患者CD值的变化并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