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疾患
肱骨近端骨折肱骨距后内侧的骨质量及骨折线形态
中华骨科杂志, 2022,42(4) : 228-235. DOI: 10.3760/cma.j.cn121113-20211018-00601
摘要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骨折中肱骨距后内侧骨折线形态、骨质量与骨折类型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6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CT扫描资料,其中男27例,女35例;年龄(46.5±16.3)岁范围(19~72岁)。以CT扫描三维重建数据为基础,描述肱骨距后内侧骨折线,代入肱骨近端模板,描绘骨折地图;记录后内侧骨折线转折点坐标,利用Matlab热力图脚本显示最集中坐标区间,代入肱骨近端模板,标记骨折线转折点集中区域。根据肱骨头倾斜角建立内翻组、外翻组和正常组,对肱骨距后内侧骨密度、骨厚度及骨折水平线夹角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并记录。

结果

62例中内翻组21例(34%),外翻组24例(39%),正常组17例(27%)。内翻组骨密度(0.59±0.12) g/cm3,骨厚度(2.33±0.48) mm,骨折水平线夹角4.54°±14.13°;正常组骨密度(0.57±0.15) g/cm3,骨厚度(2.60±0.33) mm,骨折水平线夹角-1.87°±9.98°;外翻组骨密度(0.62±0.11) g/cm3,骨厚度(2.69±0.54) mm,骨折水平线夹角-5.64°±20.03°。干骺端延伸最常发生于后内侧,骨折线转折点多位于大结节后部。对数据进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示内翻型骨折水平线夹角(β=0.06,P=0.018)有统计学意义,OR=1.06[95%CI(1.00,1.12)];骨厚度(β=-2.02,P=0.041)有统计学意义,OR=0.13[95%CI(0.03,0.71)];骨密度(β=0.43,P=0.887)无统计学意义;外翻型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肱骨距后内侧骨折线趋势与骨厚度是影响肱骨头内翻的因素,内翻发生概率与骨折线向上趋势正相关,与骨厚度负相关,骨折线转折点多位于大结节后方。

引用本文: 徐征, 杨金松, 向明. 肱骨近端骨折肱骨距后内侧的骨质量及骨折线形态 [J] . 中华骨科杂志, 2022, 42(4) : 228-235. DOI: 10.3760/cma.j.cn121113-20211018-0060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4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642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肱骨近端骨折是老年人群第三常见骨折,并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而逐年增加,预计在未来30年肱骨近端骨折发病率将增加3倍。肱骨距为肱骨头内下方的一段骨皮质,被称为"消失的第五块碎片"。有研究表明肱骨距支撑复位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特性。目前,锁定钢板固定为肱骨近端骨折临床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但其术后并发症较多,这可能与缺乏内侧柱有效支撑相关。大多数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采用三角肌-胸大肌入路,这种情况下内后方的肱骨距暴露相对不足,对其内固定较为困难,从而导致复位的不理想,这可能是导致丧失肱骨距有效支撑的一个因素。同时,随着术后功能锻强度的加大,易发生肱骨头下沉、内翻。目前并无研究专注于肱骨距后内侧。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