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PNB)是一类罕见的起源于胆道系统上皮细胞的肿瘤,其预后较胆管癌良好。IPNB可发于胆道树的任何部位,导致胆管扩张和急性胆管炎。该病发病原因不明,与西方国家报道的IPNB患者比较,东亚国家的IPNB患者多合并胆道结石和华支睾吸虫病。根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现,IPNB可分为4种亚型:胰胆型、肠型、胃型和嗜酸瘤细胞型。其中胰胆型最为常见,合并侵袭性病变最多。无远处转移的患者可行手术切除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半肝切除术、肝部分切除术和肝移植,区域性淋巴结清扫亦有必要。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 of the bile duct,IPNB)是一类罕见的、特殊类型的胆道系统上皮来源肿瘤,表现为胆管上皮乳头状或绒毛状肿物。此类肿瘤早在1894年由法国外科医师Chappet报道,当时命名为胆管乳头瘤病。由于研究者对该肿瘤的病理学认识一直较为模糊,早年认为其具有分泌黏液的特点,临床上多表现为胆管内乳头状肿物伴有胆管扩张和胆管内大量黏液形成。因此,研究者曾经使用多种名称来表述该肿瘤,如产黏液型胆管癌、胆管内乳头状黏液癌、高分泌黏液型胆管肿瘤等。还有研究者认为:IPNB是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在胆管的一种表现形式。然而,随着临床病例的积累和病理学认识的不断深入,众多研究者发现部分IPNB并无黏液分泌,应为一种具有独立病理学类型的疾病。2010年WHO将其命名为IPNB,因此,该类肿瘤可被认为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疾病,临床上应加以认识和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