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述 •
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8,34(3)
: 303-308.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8.03.025
摘要
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RAP)是老年性黄斑变性(AMD)一种基因型不同的特殊亚型。主要临床表现为双眼发病、网状玻璃膜疣和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与AMD比较,视力下降更快、复发率更高。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是其诊断金标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病理生理学研究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血管成像加深了对该病的理解;OCT完善了对该病的分期、诊断的认识水平。RAP治疗效果与分期密切相关,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为一线治疗方法,光动力疗法联合抗VEGF药物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由于目前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仍不清楚,诊断及治疗方式的标准化亟待解决。

引用本文:
刘小雪,
陈宁.
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的临床研究进展
[J]
.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18, 34(3)
: 303-308.
DOI: 10.3760/cma.j.issn.1005-1015.2018.03.025.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4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945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RAP)为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一种亚型,又称为3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发病率较低。临床特点主要有视网膜网状玻璃膜疣、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脱离、视网膜脉络膜吻合体(RCA)形成、易发生RPE撕裂和地图状萎缩(GA)。由于其自然病程的特殊性,其发病机制、对治疗的反应均难以评估。本文就RAP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