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学与人群防治
中国≥40岁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0,48(11) : 968-974. DOI: 10.3760/cma.j.cn112148-20191203-00733
摘要
目的

评估我国40岁及以上糖尿病患者及其处于不同心血管疾病(CVD)发病风险时远期CVD发病率和缺血性、出血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来自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研究(China-PAR),纳入全国15个省市40岁及以上人群,依据基线资料将调查对象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利用China-PAR模型计算研究对象10年CVD发病风险,以5%、10%为切点将研究对象分为低、中、高危。2007至2015年间对研究队列进行了2次随访,随访终点为CVD,包括非致死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死亡和卒中;按发病性质又进一步将终点事件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心血管事件,其中缺血性事件包括非致死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死亡、非致死性和致死性缺血性卒中,出血性事件包括非致死性和致死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比较糖尿病和非糖尿病人群及其在不同风险水平的CVD发病率及缺血性、出血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0岁及以上人群89 209人,年龄(54.8±9.4)岁,其中男性36 794例(41.2%),平均随访时间8.5年。糖尿病组5 730例(6.4%)。≥40岁糖尿病患者中,10年CVD风险高危者占53.7%(3 075/5 730)。调整年龄、性别后,糖尿病患者CVD、缺血性和出血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 066.93/10万人年、824.23/10万人年和211.56/10万人年)低于CVD发病风险高危非糖尿病者(1 773.73/10万人年、1 228.18/10万人年和446.49/10万人年)(P均<0.001)。在CVD高危人群中,与非糖尿病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缺血性心血管事件发病率更高(1 638.47/10万人年比1 228.18/10万人年,P<0.001),而出血性心血管事件发病率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5.70/10万人年比446.49/10万人年,P=0.635);在CVD低、中危人群中,两组的缺血性和出血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我国40岁及以上糖尿病患者中,半数以上处于CVD发病风险高危水平;不同CVD发病风险水平的糖尿病患者,CVD、缺血性和出血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别明显。

引用本文: 李建新, 李莹, 刘芳超, 等.  中国≥40岁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J]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0, 48(11) : 968-974. DOI: 10.3760/cma.j.cn112148-20191203-0073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2  关键词  3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2816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造成全球死亡及疾病负担的首要原因。糖尿病是CVD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2001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第3次报告提出将糖尿病作为冠心病等危症。但随后研究结果表明并非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有相同的CVD发病风险,其风险还受到性别、年龄、糖尿病病情和病程以及并存的其他CVD危险因素的影响。近期美国血脂指南和CVD一级预防指南均指出,40~75岁糖尿病患者的CVD发病风险多处于中高危水平,对糖尿病患者进行CVD发病风险评估有利于使治疗决策的制定精准化。《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提出,≥40岁的糖尿病患者是CVD高危人群,但是其CVD发病风险处于何种水平,目前尚缺乏国内研究资料。本研究通过分析我国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研究(Prediction for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in China,China-PAR)的随访数据,对比了糖尿病及非糖尿病患者的CVD、缺血性和出血性事件发生率,并依据10年CVD发病风险对其进行分层,旨在明确我国糖尿病患者的CVD发病风险,为指南的制定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