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出生时由于缺乏肢体力量,常呈现出不良的姿势,阻碍自我调节。合理的体位支持是早产儿生长发育的重要保护因素。本文从早产儿体位支持的意义、作用、方法、辅助用具、评估工具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提高医务人员的认知、构建早产儿体位支持的标准和规范提供依据。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有超过1 500万的早产儿出生[1]。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医疗和护理过程中减少早产儿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促进其神经系统发育非常重要。发育支持护理(developmental supportive care,DSC)主张改变NICU的环境和护理方式,使护理人员能预先估计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应激压力,并给予支持性措施,促进其发育。DSC措施包括环境管理、合理营养、体位支持、抚触干预、减少疼痛、皮肤保护、保持睡眠节律及家庭参与式护理等。其中体位支持是早产儿DSC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综述早产儿体位支持的方法、辅助用具、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旨在提高临床医务人员实施早产儿体位支持的依从性和准确性。
早产儿出生前由于受到子宫环境的限制,胎头俯屈、颈部贴近胸壁,肘关节屈曲、上臂靠近胸部,前臂在胸前交叉或平行,膝关节和髋关节重度屈曲,大腿贴近胸壁,小腿交叉或平行蜷曲。此状态下胎儿能够维持肌张力和行为活动平衡,大脑迅速发育。出生后的早产儿由于重力的作用,四肢紧贴床垫,这种体位会导致早期臀部肌肉和骨骼畸形,对于不能抵抗重力、不能保持身体在中线上对齐或不能自己保持生理弯曲的早产儿,体位支持是必要的护理措施,也是神经系统发育的基础[2]。体位支持作为早产儿神经发育的重要保护因素,主要借助鸟巢等辅助工具帮助早产儿维持屈曲姿势,并保持头及躯干于中线位置,达到固定体位的效果,通过减少早产儿头部大幅度移动减少颅内出血的发生[3],促进早产儿自我安抚及自我调节,以利于早产儿神经行为发展。体位支持可分为仰卧位、左右侧卧位、俯卧位、袋鼠体位等。积极的体位支持可改善早产儿动脉血氧饱和度,使肺和胸壁呼吸同步,减少呼吸暂停发生,促进睡眠,减少胃食管反流[4]。
1.头部正中位:指早产儿头部与身体轴线呈直线,头部处于中线位,可通过仰卧位和侧卧位来实现。仰卧位时,早产儿头部可使用小枕头或支撑垫支持,以维持正中位;侧卧位时,在早产儿背部给予支持辅助,保持头部与身体轴线呈直线,维持正中位。Shepherd等[5]研究显示,与仰卧位相比,胎龄32周以下的早期早产儿俯卧位时脑血流量减少,对氧的需求增加;而胎龄32周以上的早产儿及足月儿在不同体位时脑血流量和氧需求量没有明显变化。Spengler等[6]研究显示,将病情稳定的早产儿由仰卧-头正中位调整为俯卧-头偏向一侧体位,早产儿脑血流和局部血氧饱和度无明显改变。两项系统评价的结论也支持上述研究结果[7, 8]。赵文慧等[9]将接受机械通气的早产儿分为2组,1组给予仰卧位通气治疗,另1组在通气治疗过程中实施体位交换护理,体位由仰卧位到侧卧位再到俯卧位,最终更换为仰卧位,3 h/次。结果发现采用体位交换护理能够有效改善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的血气指标及呼吸动力学指标,同时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早产儿生存率。另一项系统评价结果表明,体位对具有自主呼吸的早产儿心肺功能影响较小[10]。因此,早产儿出生后早期,利用鸟巢式垫被使其躯干和四肢呈屈曲体位,可以增加早产儿的边界感、安全感以及舒适感,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但头部位置对病情稳定且具有自主呼吸的早产儿心肺功能影响不明显。
2.俯卧位:早产儿腹部与床接触,床头抬高,头偏向一侧,四肢呈蛙状位,四肢屈曲配合髋关节屈曲以预防髋关节外翻。可用小毛巾轻微抬高骨盆,使前膝能承受重量,在两侧用床单做成巢穴以提供触觉刺激及边界感,适当的包裹使其手能靠近嘴。俯卧位可增加早产儿重力依赖区的跨肺压,跨肺压大于气道开放压后早产儿肺泡得以复张,原重力依赖区通气增加可提高肺泡稳定性、防止过度通气、改善早产儿低氧症状,从而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11]。时亚明等[12]采用三阶梯俯卧位方法护理早产儿,结果显示其有助于稳定早产儿心率、呼吸和血氧饱和度。俯卧位还能利用胃内容物的重力作用降低胃食管反流发生率[13]。黄笑欧[14]研究显示腹部按摩联合俯卧位体位干预能有效促进早产儿胃肠蠕动,解除反流、腹胀、呕吐、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问题,有助于早产儿消化功能成熟。Cândia等[15]研究显示早产儿俯卧位时唾液皮质醇水平较其他体位低,提示俯卧位有助于缓解压力刺激。Oishi等[16]采用自动监测系统连续24 h监测早产儿状况,结果显示无论睡眠状态如何(清醒和睡眠),与仰卧和侧卧位相比,俯卧位更有利于早产儿心肺功能稳定。尽管俯卧位可改善早产儿的呼吸功能,但与仰卧位相比,俯卧位可能增加婴儿猝死综合征的风险[17]。因此,早产儿俯卧位时,应持续监测心肺功能和氧饱和度。
3.袋鼠式体位:其源自袋鼠式护理(kangaroo mother care,KMC),是指将婴儿直立放置于母亲双乳之间,胸部与母亲胸部紧贴,头转向一侧,处于轻度延伸位,髋部屈曲外展,双腿和双臂屈曲摆放成青蛙的姿势,以保证气道开放的同时母子之间可以进行眼神交流[17]。Mekonnen等[18]研究显示,与常规保暖等护理措施相比,KMC可使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开始母乳喂养的时间提前2.6 d。在病情稳定的低出生体重儿中应用KMC,可有效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和患病率,对促进新生儿神经、体格发育,改善睡眠、增强免疫力,增加母乳摄入量及减轻疼痛等方面有积极影响,同时还能减轻新生儿母亲的焦虑与家庭成员的心理负担[19, 20]。值得注意的是,现有研究结果强调在病情稳定的新生儿或早产儿中实施KMC是安全有益的,实施过程中家长和责任护士要密切观察早产儿,维持恰当的KMC体位。
早产儿仰卧、俯卧或左侧卧位时,将其安置在包布、小床单、毛巾卷等制成的鸟巢中,提供类似子宫般的包裹感,可维持早产儿髋部处于功能位,同时对早产儿四肢及背部予以支撑。目前各家医院多应用自制的包被式鸟巢,此外,护理人员还在包被式鸟巢的基础上制作体位辅助用具。钱敏等[21]将一组早产儿卧于自制的水床式鸟巢(在使用后的一次性肠外营养输液袋中加入3 000 ml预热至34~38℃的灭菌注射用水制成“鸟巢”,置入传统棉被式“鸟巢”下部),另一组早产儿卧于传统棉被式鸟巢,结果显示,自制水床式鸟巢组早产儿生命体征更加稳定。汤晓丽和顾莺[22]在鸟巢底座的基础上增加足部边界、头部边界及两侧翼部,制作成新型体位辅助用具,结果显示新型体位辅助用具更有利于早产儿维持生理性屈曲,减少不良姿势和四肢突然外展(惊吓)等不良运动的发生,有利于早产儿早期形成睡眠-觉醒周期,并降低颅内出血发生率。Ribas等[23]用30 cm×25 cm的包被制作成吊床,吊床的两边用带子悬吊固定于暖箱上,将一组早产儿放置于吊床内呈侧卧位,另一组早产儿放置于鸟巢内呈侧卧位,结果显示吊床组早产儿疼痛评分更低、睡眠-觉醒状态更好,同时心率和呼吸更加稳定,经皮血氧饱和度也有所提高。Costa等[24]的随机对照研究也证实了吊床有助于早产儿睡眠。
临床医务人员选择辅助用具支持早产儿体位摆放时,应先考虑早产儿体型,在选择和使用体位辅助用具的过程中,仔细评估用具对于早产儿维持生理性屈曲及促进肢体中线运动的作用,并以此作为体位辅助有效性的重要评判依据。
虽然在NICU中发育支持性体位被认为是护理的一个关键要素,但已有的关于体位的研究证据主要关注其应用效果评价,体位摆放的定义、角度、标准尚不统一。因此,需要规范体位摆放的评估工具来指导临床护理中的体位摆放,实现体位摆放的一致性,进而实现研究实践的一致性。
婴儿体位评估工具(the infant position assessment tool,IPAT)是2010年由Mary等开发的一个新生儿体位评估工具,以规范新生儿最佳摆位方法。IPAT提供的理想体位是:肩部伸展;手碰触到脸颊;髋部对准,柔韧的弯曲;膝盖、脚踝及脚部对齐,自然柔软的弯曲;头部居中;颈部中立,头略向前弯曲10°。IPAT包含肩部、手、髋部、下肢、头部和颈部6个指标,每个指标有3个等级,根据早产儿体位情况对每个指标进行评分,总分0~12分。12分是理想体位,9分以上是可取的体位,8分及以下则需要调整体位或重新摆放体位[25, 26]。一项在NICU实施的改进早产儿体位摆放的床边健康教育结果显示,经过3个循环的持续质量改进后,IPAT评估早产儿体位摆放的评分从3.4分提高到了7.3分,IPAT可以客观地评估体位摆放的合理性,护士更容易接受[27]。经过IPAT摆放体位后,早产儿头颈部中立,头略向前弯曲10°,保持良好的屈曲位,避免头颈过伸,有利于下颌肌群正常发育,增强早产儿吸吮和吞咽协调能力,提高自行吃奶量,能早日拔除胃管;其次,鸟巢围拢早产儿及合理摆放体位,可增加早产儿舒适度及安全感,有利于消化,减少胃残余量及反流,从而使奶量增加,缩短胃管留置时间及肠外营养时间[26,28]。
IPAT用于规范早产儿的体位摆放,一方面可以使得医务人员更加客观地判断早产儿体位是否合理,需要如何进行调整,最终保证早产儿住院期间获得良好的体位支持以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另一方面也规范了早产儿体位相关研究中体位摆放的一致性,使得研究结果更有借鉴性。
早产儿出生后失去了母亲子宫的支撑作用,缺乏肢体力量,其背部和四肢在没有体位支持情况下常呈现出直线、僵硬、伸展的姿态,不利于维持神经系统发育和行为状态的平衡。鸟巢等辅助工具的应用可以帮助早产儿在各种体位下维持肌张力及行为活动平衡,更有利于早产儿生长发育。使用IPAT能够客观地评估体位摆放的效果,有利于NICU护士对体位支持的理解和判断,提高实施早产儿体位支持的依从性。因此,应在各大医院NICU推广体位评估工具的使用,将早产儿体位摆放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早产儿体位摆放的依从性和正确性,进而改善早产儿的预后。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