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肝内胆管乳头状肿瘤的诊治进展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23,38(12) : 952-956. DOI: 10.3760/cma.j.cn113855-20230413-00194
摘要

肝内胆管乳头状肿瘤(I-IPNB)是发生于肝内胆管的一种肿瘤性病变,临床罕见。由于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目前I-IPNB的诊断和治疗尚无统一标准,漏诊及术后复发率高。本文综述其流行病学概况、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为临床医师诊治I-IPNB提供参考。

引用本文: 何昱琪, 汪涵, 赵一航, 等.  肝内胆管乳头状肿瘤的诊治进展 [J] .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23, 38(12) : 952-956. DOI: 10.3760/cma.j.cn113855-20230413-0019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51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 of bile duct,IPNB)是一种罕见的胆管肿瘤,起源于胆管黏膜上皮,呈多发性,可同时累及肝内、肝外胆管系统,其特征是胆管明显扩张、多灶性乳头状上皮病变或胆管囊性改变,伴或不伴黏蛋白分泌及黏液性改变。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肝胆管肿瘤进一步分为肝内和肝外胆管肿瘤,并认为肝内胆管乳头状瘤(intrahepatic 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 of bile duct,I-IPNB)和肝外胆管乳头状瘤(extrahepatic 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 of bile duct,E-IPNB)的临床病理特征有所不同。I-IPNB患者比E-IPNB患者具有更有利的病理特征和术后生存结局。由于解剖位置不同,I-IPNB与E-IPNB的治疗方案也存在明显差异。目前临床上对I-IPNB研究有限,尚缺乏统一认知。本文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临床上诊断和治疗I-IPNB提供参考。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