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B11基因编码胆盐输出泵(BSEP)蛋白,BSEP蛋白主要位于肝细胞胆管膜上,是胆汁分泌的重要转运蛋白之一,当ABCB11基因发生突变时,BSEP蛋白功能、定位以及降解等发生异常,导致胆汁排出受阻,形成肝内胆汁淤积症。近年来,ABCB11基因突变的膜定位机制成为研究热点。现就ABCB11基因突变导致肝内胆汁淤积机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详细介绍BSEP膜定位机制及4-苯丁酸治疗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2型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肝脏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合成和分泌胆汁酸,而胆盐输出泵(bile salt export pump,BSEP)是肝内胆汁分泌的主要转运蛋白之一,BSEP几乎均特异性地表达于毛细胆管面的肝细胞膜上,属于跨膜蛋白,主要功能是与单价胆汁酸盐(如牛磺鹅脱氧胆酸、牛磺胆酸、鹅脱氧胆酸等)和某些药物(如环孢素、利福平、格列本脲、普伐他汀等)结合,通过水解ATP将胆盐等逆浓度梯度泵入毛细胆管内[1,2]。ABCB11基因编码BSEP蛋白,当ABCB11基因发生突变时,BSEP蛋白合成和功能异常,进而使胆汁排出受阻,导致肝内胆汁淤积。在临床上,由ABCB11基因突变导致的肝内胆汁淤积主要分为4种: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2型(progre-ssive 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a type 2,PFIC2)、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2型(benign recurrent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type 2,BRIC2)、药物性肝内胆汁淤积症(drug-induced cholestasis,DIC)和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其中,PFIC2患儿疾病进展迅速,最终出现肝硬化、肝衰竭,常需进行肝移植,同时也是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的高危人群[3,4]。目前,ABCB11基因突变导致肝内胆汁淤积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现对其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ABCB11基因位于人类第2号染色体长臂的2q24-31。BSEP蛋白由1 321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60 000,在分子水平上,BSEP由12个跨膜结构域(transmembrane domain,TMD)和2个核苷酸结合域(nucleotide binding domain,NBD)构成,按TMD-NBD-TMD-NBD的形式排列。TMD和NBD突变均会影响BSEP蛋白的结构和功能[5,6]。
正常情况下,BSEP蛋白在糙面内质网中合成、折叠,并完成初级糖基化,经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修饰后,转运到反面高尔基体管网状结构,经分选输出后,先转运到顶端循环内体,再到胆汁腔面。BSEP在胆汁腔面经内吞后[此过程利用网格蛋白-内吞机制,涉及HS1相关蛋白X-1(HS1-associated protein X-1,HAX-1)、皮层蛋白等],可能在顶端膜早期内体、顶层下区室和顶端循环内体间进行循环转运,最后到达胆汁腔面发挥转运功能[7]。而关于BSEP蛋白的膜定位机制,研究发现主要与以下蛋白有关:(1)肝激酶B1(liver kinase B1,LKB-1)。Homolya等[8]在小鼠及肝细胞模型中均发现,LKB-1基因敲除后,ABCB11大多滞留在细胞内,而不是定位到胆管膜上发挥其转运功能。且当LKB-1表达减少时,其下游的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表达亦降低,最终影响肝细胞极性及蛋白的翻译调控[9]。(2)HAX-1蛋白。Ortiz等[10]发现HAX-1和BSEP蛋白的细胞内连接域相结合可以调节BSEP在犬肾上皮细胞 Ⅱ(MDCK Ⅱ)顶膜中的表达丰度,抑制HAX-1表达可使BSEP在MDCK Ⅱ 细胞顶膜的表达增加71%,说明HAX-1在BSEP的膜定位中发挥重要作用。Kong等[11]也用免疫共沉淀法证实,给予高脂饮食的C57L小鼠肝细胞中HAX-1和BSEP亲合力增强,可以使BSEP在肝细胞膜上的表达减少。进一步提示HAX-1和BSEP亲和力的增强可以影响BSEP的膜定位过程。(3)接头蛋白复合体2(adaptor protein complex 2,AP2)。Hayashi等[12]对大鼠进行研究发现,4-苯丁酸(4-phenylbutyrate,4-PB)通过抑制E297G突变型和D482G突变型BSEP的内化及减慢其在胆管膜的降解,从而达到增强大鼠肝细胞胆管膜面的BSEP表达,改善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作用,其并不改变BSEP信使RNA的水平。进一步研究证实,在这一过程中,4-PB抑制AP2的α和μ1亚基的表达,从而影响BSEP的胞吞作用,增加其在肝细胞胆管膜上的表达。(4)肌球蛋白 Ⅱ 调节轻链(MLC2)。MLC2与BSEP的NBD结构域相互作用,在BSEP定位到胆管细胞膜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最新研究表明,钙离子的减少导致BSEP胞吞作用的增加,使得胆汁酸分泌减少[13]。
法尼酯受体(farnesoid X-receptor,FXR)是BSEP蛋白转录与表达调控的最重要因子。胆汁酸可以与FXR配体结合域结合,其中,疏水性的鹅去氧胆酸是FXR最强的内源性配体,结合的FXR与视黄醇受体(retinoid X receptor,RXR)形成异源二聚体,结合到靶基因启动子上的FXR反应元件(IR-1)上,从而发挥转录调节作用。而BSEP启动子上含有FXR的反应元件,FXR可以激活BSEP的转录。近来一项临床研究中,在对有FXR突变(c.526C>T)且无ABCB11基因突变的患儿进行肝脏切片免疫组织化学发现,BSEP和FXR均未见表达,进一步说明FXR对BSEP的转录起重要调节作用[14]。
此外,BSEP蛋白的转录及表达也受到其他因子的调控。肝受体同系物-1(liver receptor homolog-1,LRH1)基因敲除小鼠的BSEP表达水平较野生小鼠低,LRH1是通过激活BSEP的启动子和调节胆汁酸、FXR水平来达到提高BSEP表达的目的[15]。Weerachayaphorn等[16]研究发现,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f-e2-related factor 2,NRF2)的激动剂奥替普拉使HepG2细胞中BSEP信使RNA的表达增加了7倍,人肝细胞中BSEP蛋白表达增加了70%,而小干扰RNA降低NRF2表达的同时抑制奥替普拉对BSEP的表达上调作用。当然,BSEP的转录也受到许多因素的负性调控作用。石胆酸是FXR的拮抗剂,下调BSEP基因表达,而脂多糖通过作用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α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影响BSEP的表达导致胆汁淤积。
ABCB11基因包括1个位于5′末端的非编码外显子和27个编码外显子,不同基因位点的突变对BSEP合成和功能的影响也不同。ABCB11基因突变主要有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缺失或插入和剪切位点突变。这些突变无疑会对BSEP的合成、折叠、定位及降解等过程产生影响,最终使得肝细胞胆管膜上的BSEP蛋白含量减少或转运功能缺失。
无义突变可使正常BSEP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截断,影响其蛋白稳定性及蛋白的准确定位[17]。而错义突变直接改变了BSEP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影响蛋白空间结构及蛋白的翻译后修饰,最终导致BSEP合成减少、膜定位降低及转运胆汁酸功能受损[17,18]。
剪切突变使mRNA的剪切发生异常,最终影响mRNA稳定性及BSEP蛋白表达量。在对5个确诊的PFIC2型患者肝组织的基因序列研究中发现:沉默子c.3003A>G突变和内含子c.3213+4A>G突变均可造成剪切突变,使得mRNA的剪切发生异常,最终影响蛋白的准确定位及其功能[19]。
ABCB11基因突变使得BSEP的合成和功能异常,影响BSEP成功定位至胆管膜上发挥其功能,改变胆管膜上BSEP的半衰期,影响胆汁酸的排出,导致肝内胆汁淤积。
ABCB11基因突变对BSEP的合成、折叠、定位及降解等过程产生影响,使得BSEP蛋白的转运功能丧失。Stindt等[20]运用基因测序的方法发现了1个位于BSEP蛋白第6个跨膜结构域的突变型G374S,该突变的临床表型介于BRIC2和PFIC2之间,患儿在3年内进展为肝硬化,但免疫荧光检测发现肝细胞毛细胆管膜上存在BSEP蛋白的表达,进一步试验证实,G374S突变型的BSEP蛋白可以正常定位到胆管膜上,但其转运胆汁酸的能力大大降低,导致胆汁淤积。Francalanci等[21]在分析PFIC2患儿的新发突变R52W和H615R时发现突变位点分别位于跨膜结构域和核苷酸结合域,影响BSEP通过水解ATP发挥转运功能。
近年来,突变型BSEP蛋白的膜定位异常已经成为PFIC2的研究热点。正常情况下,BSEP蛋白定位于肝细胞胆管膜上发挥其功能,而某些基因突变会影响BSEP膜定位,使胆管膜上的BSEP蛋白表达减少,影响胆汁酸的转运,导致胆汁淤积。Naoi等[22]研究发现,在HEK293细胞中,qPCR检测发现野生型和R1231Q突变型BSEP的mRNA表达相似,但细胞表面生物素标记显示,细胞表面突变型BESP表达较野生型低得多。R1231Q突变型定位在内质网,提示R1231Q这一突变诱导了BSEP在内质网的不完全折叠,导致BSEP在胆管膜上表达减少,致使PFIC2的发生,而免疫印迹分析提示二者的转运能力无明显差别。近期一项临床试验发现,对携带R1128C突变的PFIC2患儿进行肝脏切片免疫组织化学,BSEP蛋白表达于细胞质中,在给予口服熊去氧胆酸的基础上,加用4-PB口服1个月后,BSEP表达于肝细胞胆管膜上且患儿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加用4-PB同样可以纠正PFIC2患儿G982R、T1210P、R1231Q突变型蛋白的胆管膜定位,且患儿瘙痒症状明显好转,但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清楚[22,23]。
内质网相关蛋白降解(ERAD)途径是真核细胞蛋白降解的重要途径。错义突变导致错误折叠的蛋白通过ERAD途径降解可能是BSEP表达下降的一个原因,BSEP蛋白的单核苷酸多态性p.V444A增强了ERAD途径,降低了体外克隆的BSEP蛋白表达[24]。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是调节蛋白质降解与功能的重要系统,参与来自真核细胞的内质网、细胞表面的受体、通道以及转运蛋白的降解。BSEP泛素化可能诱发内吞作用,从而发起膜蛋白的降解。与野生型BSEP蛋白相比,PFIC2常见突变型E297G和D482G蛋白的短链泛素化占大比例,由此可以推断泛素化依赖的蛋白降解是基因突变BSEP蛋白半衰期缩短的原因[25]。
虽然PFIC2的确切发病率还未见报道,但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多很快进展到肝衰竭而需要进行肝移植,PFIC2已经严重危害到儿童的身体健康。近年来研究显示,4-PB可以纠正突变型BSEP蛋白的膜定位,延缓疾病进展,但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23]。所以有关突变型蛋白膜定位异常导致肝内胆汁淤积症,尤其是PFIC2的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以发现更多改变BSEP蛋白错误定位,从而延缓疾病进展,甚至取代肝移植的药物,改善PFIC2患儿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