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沙门菌对阿奇霉素耐药的流行病学及机制研究进展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2,49(10) : 699-70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408.2022.10.012
摘要

沙门菌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传染病菌,可引起胃肠炎、肠热症、血液感染及肠外局灶性感染等多种沙门菌病,是全球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抗生素对沙门菌病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治疗沙门菌病传统一线药物耐药的发生,阿奇霉素已成为常用抗菌药物之一。但已有研究报道耐阿奇霉素沙门菌菌株,且沙门菌对阿奇霉素耐药日益普遍并逐年呈上升趋势。主动外排泵活性增强、内酯环结构被破坏、核糖体甲基化、携带ICE_erm42基因可能是耐药相关机制。沙门菌对阿奇霉素耐药的发现、监测及深入研究,对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延缓其耐药趋势有重要作用。该文将沙门菌对阿奇霉素的耐药流行病学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引用本文: 刘慧娟, 王红梅, 邓继岿. 沙门菌对阿奇霉素耐药的流行病学及机制研究进展 [J] .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2, 49(10) : 699-702. DOI: 10.3760/cma.j.issn.1673-4408.2022.10.012.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沙门菌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传染病菌,其血清型多达2 500余种,可引起胃肠炎、肠热症、血流感染及肠外局灶性感染等多种沙门菌病。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分为与肠热症相关的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及与胃肠炎相关的非伤寒沙门菌(non-typhoidal salmonellosis,NTS)[1]。据统计,伤寒发病率约1 430万/年,死亡13.6万/年,NTS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发病率约9 400万/年,死亡15.5万年,给全球特别是卫生条件差的发展中国家造成极大的疾病负担,仍然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2,3]。自沙门菌病发现以来,抗生素的使用降低了沙门菌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但抗生素耐药的增加使得沙门菌病防治愈加困难。治疗该病的传统一线药物氯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复方新诺明由于普遍耐药已不再使用,此后喹诺酮类药物成为治疗该病的一线药物,但随其在临床及畜牧业中的广泛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迅速降低[4]。作为这些药物的替代品,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基于阿奇霉素对沙门菌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监测及临床疗效观察,推荐应用阿奇霉素治疗沙门菌感染[5]。后来,国外陆续有沙门菌对阿奇霉素耐药性报道及相关机制研究。该文将沙门菌对阿奇霉素耐药流行病学及相关机制进展进行阐述,为沙门菌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