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笔谈
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在皮肤科研究与应用的进展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9,52(7) : 445-449. DOI: 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9.07.001
摘要

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PSC)是通过向体细胞中导入一些特定的多能性转录因子使其重编程为干细胞。相比于传统干细胞,iPSC具有多方面优势,如来源广泛并且可以全能分化,以及更少涉及胚胎干细胞长期争议的取材和伦理问题。在皮肤科,iPSC可以用于制造再生皮肤,构建皮肤疾病模型,为研究皮肤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平台,还可以针对特定皮肤疾病进行细胞治疗或基因修正治疗。目前其效果已在动物模型中得到验证,临床试验也正在逐步进行。

引用本文: 李遇梅, 张怡萱, 刘莉萍. 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在皮肤科研究与应用的进展 [J] .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9, 52(7) : 445-449. DOI: 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9.07.00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是通过向体细胞中导入一些特定的多能性转录因子使其重编程为干细胞,拥有类似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的特征,具有多能分化性[1]。ESC虽然具有全能分化性,但由于它来自胚胎,在应用至细胞治疗时无可避免会存在伦理学争议,另外组织相容性问题也是它应用于临床的另一障碍[2],而iPSC可以更少涉及伦理学争议。在适当条件下,iPSC可以向三胚层多种细胞类型分化,其中包括皮肤细胞如成纤维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等。利用iPSC可以构建疾病模型,在体外用于药物筛选。因此,源自患者的iPSC是研究和治疗不同疾病的理想来源。而且,iPSC可以提供一种将再生医学应用于皮肤领域的新方式,为诸如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外胚层发育不良等基因相关性皮肤病提供新型干细胞诊疗手段。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