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脑卒中的治疗
盐酸替扎尼定对于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及耐受性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26(16) : 2388-2391.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0.16.018
摘要
目的

探讨盐酸替扎尼定对于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及耐受性。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92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n=47)和对照组(n=45);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盐酸替扎尼定;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CSI)、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MAS评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SI评分为(5.50±1.0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7.80±1.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为(30.20±6.1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5.60±5.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02%,其中有4例患者不能耐受不良反应。

结论

盐酸替扎尼定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使用。

引用本文: 万绍杰, 王运华, 陈洪国. 盐酸替扎尼定对于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及耐受性 [J] .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 26(16) : 2388-2391.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0.16.01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4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576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所致的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性后遗症之一,肢体持续高痉挛状态可妨碍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而常规的抗凝、改善微循环、促进脑代谢等药物治疗对肢体痉挛并无直接的改善效果。康复训练、物理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但其疗效个体差异较大,与患者的康复治疗依从性、康复要点掌握程度等均有关。有研究发现,在脑卒中后偏瘫的治疗中增加骨骼肌松弛药有利于减轻肢体痉挛。盐酸替扎尼定是一种咪唑类衍生物,可增强人体H反射抑制、降低异常的共同收缩活动,临床上常将其应用于疼痛性肌痉挛、神经性强制状态的治疗中。有研究将其应用于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治疗中,发现其可较好降低屈肌和伸肌肌张力。但由于盐酸替扎尼定是一种中枢性骨骼肌松弛药,可引起嗜睡、头晕、口干等多种不良反应,部分患者耐受性较差。本研究探讨了盐酸替扎尼定对于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及耐受性,以期为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