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EBV)感染与青少年和成人肝损伤密切相关,临床特征多样。常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的急性自限性肝炎,特点是以转氨酶轻、中度升高为主,随年龄增加病情相对加重。EBV感染还可致淤胆型肝炎,以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为主要表现,伴不同程度黄疸。少数EBV感染严重者可出现肝衰竭,如果不能及时治疗,病死率较高。此外,EBV感染与慢性肝炎、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等有一定关联。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即人疱疹病毒4型,其并非嗜肝病毒,但与青少年和成人肝损伤密切相关。EBV相关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多样,最常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时的急性自限性肝炎,也可表现为淤胆型肝炎和肝衰竭。此外,EBV感染与慢性肝炎、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可能有关,需进一步研究。尽管EBV肝损伤并不常见,英国某地区1998-2011年间1 995例黄疸和/或肝炎患者中,17例(0.85%)EBV肝炎,但仍多于同期的甲型病毒性肝炎(11例)和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6例)[1]。因此,EBV相关肝损伤是临床重要问题。本文就上述内容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鉴别肝损伤提供参考。
青少年和成人EBV原发感染所致的IM是一种急性全身性疾病,其典型表现为三联征:发热、咽峡炎和淋巴结肿大,常伴不同程度的肝损伤[2,3]。大多数IM肝损伤表现为急性自限性肝炎,以转氨酶轻、中度升高为主要表现,也可伴胆管酶升高,多在病程第2~3周开始出现,呈自限性,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月[4]。病理特点为: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库普弗细胞增殖,肝窦内淋巴细胞浸润,局灶性肝细胞坏死;大多数情况下肝细胞病变轻微,小叶结构和实质结构不受影响[5,6]。尽管大部分免疫功能正常IM患者肝损伤呈自限性,预后良好,仍有少部分患者出现肝衰竭而死亡或需要肝移植[7,8,9,10]。
IM肝损伤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平均年龄分别为17岁(190例)和22岁(274例)的IM患者中肝损伤(转氨酶升高)率分别为82.0%[11]和97.4%[12]。平均或中位年龄分别为17岁(190例)、22岁(274例)、24岁(115例)、37岁(104例)和40岁(17例)的IM患者中黄疸发生率分别为15.0% [11]、27.6%[12]、40.0%[13]、67.0%[14]和88.0%[1]。对本院住院IM患者的回顾性研究表明,年长组( > 20岁组,平均26岁,158例)比年轻组(16~ 20岁组,平均17岁,116例)的γ-谷氨酰转移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更高,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ic aminotransferase,AST)均有更高的趋势 [12]。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老年IM虽然肝损伤更重,淋巴结肿大和典型IM三联征发生率却较低,难以早期考虑EBV感染而确诊[1,15,16,17]。因此,中老年患者出现发热合并肝损害时,其病因鉴别诊断不能忽略EBV。尽管过去研究认为,IM患者中> 40岁人群的构成比并不高,分别为1.33%(4/300)[15]、0.76%(23/3 043)[18]和1.26%(3/238)[19],但是这部分人群肝损害问题仍然不容忽视,尤其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
除了年龄外,EBV DNA载量、合并其他感染等因素可能与IM肝损伤严重程度相关。本院回顾性研究表明,EBV DNA阳性组(中位年龄20.5岁,90例)比阴性组(中位年龄21.0岁,77例)的GGT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更高,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时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更高,合并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时GGT及LDH更高[12]。此外,门诊患者病情相对轻:140例平均21.3岁门诊IM患者中61%出现ALT升高,6%出现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升高[20]。上述指标的异常程度低于年龄相仿的住院患者[12]。
在过去,EBV肝炎被认为是IM的并发症,仅有肝炎而没有IM典型三联征是少见或者特殊类型。1984年《美国胃肠病学杂志》曾将一位以急性肝炎为IM主要表现的53岁男性作为IM案例进行了报道[21]。然而,后续研究中发现上述情况并非个例:中老年人中不少患者无典型IM表现而以EBV肝炎为主。这些结果促使人们思考:IM三联征或EBV肝炎可能是不同人群原发感染EBV后的不同临床表现。
临床常见青少年和成人EBV相关疾病中,除了IM外,还包括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以及恶性肿瘤疾病(鼻咽癌、淋巴瘤等)。因此,也有研究者比较了这三类EBV相关疾病肝损伤指标的差别:HPS组ALT、AST、TBil均最高,恶性肿瘤组ALT和AST均最低,IM组TBil最低;这说明EBV感染呈不同疾病类型时,肝脏受累特征不同[22]。
近20多年来,不同国家和地区陆续报道EBV导致淤胆型肝炎的病例[23,24,25,26,27]。1998年美国《内科学年鉴》杂志报道了2例(分别为22岁女性和37岁女性)自限性的EBV胆汁淤积[23]。同在1998年,《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报道了1例60岁以色列男性因急性EBV感染出现严重胆汁淤积[24]。2003年,Hinedi和Koff[25]报道了一例29岁美国女性EBV淤胆型肝炎。2005年Shaukat等[28]报道1例26岁男性EBV淤胆型肝炎,并文献检索23例,总结其临床特点:中位年龄20岁,ALP明显升高(中位数749 IU/L,最高3 105 IU/L),TBil明显升高(中位数215.5 μmol/L,最高812.2μmol/L),ALT或AST中度升高(中位数179 IU/L,最高2 518 IU/L),咽炎或扁桃体炎发生率仅有30%,多数预后良好,有1例死亡。2007年Losavio和Te[27]报道2例(分别为73岁男性和59岁男性)EBV淤胆型肝炎。
有学者认为EBV感染导致胆汁淤积的风险常被低估[29],EBV肝炎及胆汁淤积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胆管损伤[30],甚至出现胆管消失综合征[31]。总之,EBV感染是年纪较长的成年人出现淤胆型肝炎的原因之一。当患者出现淤胆型肝炎(肝生化以ALP和GGT升高为主,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的升高,影像学除外肝内外胆管扩张)时,应该鉴别是否存在EBV感染。
尽管机制未明,临床研究发现无论是EBV原发感染还是EBV再激活均可导致肝衰竭[32,33]。EBV肝衰竭多见于免疫功能受损患者,如X-连锁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也称Duncan病)、器官移植受者、骨髓移植受者、肿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联合严重免疫缺陷、免疫抑制剂治疗等[7]。但也可见于免疫功能正常青少年和成人[7,9,33,34,35,36]。虽然EBV感染者中肝衰竭发生率暂时不详,但总体而言EBV感染导致肝衰竭并不常见:1998-2012年美国急性肝衰竭研究组织1 887例成年人急性肝衰竭中仅4例(0.21%)为EBV所致[8]。多数患者年龄< 40岁[8],起病时可没有IM的典型三联征,以发热、肝损害、黄疸为主要表现。病理表现多样:肝细胞大块坏死、亚大块坏死,也可以呈淤胆改变,汇管区单个核细胞浸润。病情较重,病死率高,既往数个病例报道显示抗病毒等药物及支持治疗效果欠佳,而肝移植为有效手段,其短期和长期预后均较好[7,8,34]。
有研究认为,EBV还与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相关[6,37,38,39,40]。
2006年Petrova等[37]报道了15例(平均40.6岁)存在EBV再激活证据的慢性肝炎(转氨酶升高超过6个月),既往无IM病史或免疫功能缺陷,排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代谢性和药物性肝病。肝组织病理学显示轻度肝炎,缺乏特异性组织病理学特征,可见门静脉和门静脉周围轻度淋巴细胞浸润,所有患者均为METAVIR A2,其中有1例F1纤维化[37]。尽管该研究中未测量EBV DNA,也未提及EBV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可能会影响诊断的准确性,但是该结果仍然具有提示意义:对于年纪较大的EBV感染者,更需长期随访其肝功能情况,警惕慢性肝炎发生。
1950年美国研究者报道了1例24岁男性IM反复发作导致肝硬化的病例,其主要症状包括反复发热、消化道症状、黄疸,嗜异凝集试验阳性,多次住院治疗,病程3年时肝活检病理学检查证实存在肝硬化[38]。但是因实验条件限制,该研究无法排除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也未能测定诊断EBV感染特异性更好的系列抗体[衣壳抗原(VCA)-IgM和IgG、EBV D早期抗原(EA-D)抗体和EBV核抗原(EBNA)抗体]或EBV DNA,也无肝组织EBV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因此,其诊断的准确性可能受影响。除此以外,还有一项回顾性研究报道EBV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有关:与EBV DNA阴性肝硬化组(61例)相比,EBV DNA阳性组(36例)的年龄更大、血白蛋白水平更低、Child-Pugh评分更高[39]。
1995年《柳叶刀》发表两个病例报道,提出了IM可能是自身免疫性肝炎诱因的假设[40]。后续也有研究有类似看法[41],但亦有不同意见[42],尚需进一步研究[43]。
总之,青少年和成人EBV感染后可表现为多种类型肝损伤:最常表现为急性自限性肝炎,也可表现为淤胆型肝炎、肝衰竭。此外,EBV与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典型IM出现肝损伤时,肝损伤的病因诊断难度不大,但是部分EBV肝损伤(中老年IM、淤胆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缺乏IM典型表现,不易及时诊断出病因,需在临床工作中不断深入本领域的学习。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