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随笔
间隔十年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真的升高了吗
刘又宁
作者及单位信息
·
DOI: 10.3760/cma.j.issn.1001-0939.2019.02.001
821
99
0
0
2
1
PDF下载
APP内阅读
摘要

本文复习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学者们在国外著名医学期刊发表的3项有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发病率的研究报告。间隔十年的结果表明,我国慢阻肺的发病率从8.2%增至13.6%~13.7%。笔者认为该结果可能与空气污染加重及吸烟的滞后作用有关,但也不能排除因大规模人口流动所产生的误差。

引用本文

刘又宁. 间隔十年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真的升高了吗[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9,42(2):81-82.

DOI:10.3760/cma.j.issn.1001-0939.2019.02.001

PERMISSIONS

Request permissions for this article from CCC.

评价本文
*以上评分为匿名评价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严重威胁我国人群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要想准确掌握一个14亿人口大国的发病率,既重要又困难。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共有3篇相对大样本、多中心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在国外重要医学期刊发表,前一项研究的病例收集是2002—2004年,后2项研究的病例分别收集于2012—2015年与2014—2015年。在大约相距10年的3项研究结果表明,同样是40岁以上年龄段,发病率从8.2% [ 1 ]增高到13.6% [ 2 ]或13.7% [ 3 ],后2项研究结果几乎完全一致。本文重点与读者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慢阻肺患者在相对短时间内能有如此明显的增高。
慢阻肺的发病率因判定标准、流行病学调查对象与方法的不同会有很大的差别,变化范围从0.25%~18.30% [ 4 ]。据2017年"慢阻肺全球创议(GOLD)"的制定者估计,2010年慢阻肺全球平均发病率可能在11.7%左右,后2项结果与此很接近,更不是世界之最(有报告表明乌拉圭某城市的发病率为19.7%),所以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值得惊奇的。但为何发病率在10年内增加了5%以上,仍然令人有些费解。接下来的问题是,距末次研究10年,也就是距现在仅7年后的2025年,我国慢阻肺的发病率是否会达到13.6%+5%?
笔者重点学习了3篇论文的研究方法,3项研究判定的最终金标准都是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的FEV 1/FVC<70%。40岁或以上入选的病例分别为25 627、31 752和66 752例,也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只不过前一项研究吸入200 mg沙丁胺醇,后2项吸入了400 mg沙丁胺醇,并且其中一项还加用了储雾器(Spacer),说明后2项研究排除了更多气道收缩可逆的被检者,也可以说诊断标准更严格了。
慢阻肺发病率增高5%以上的合理、能为大家接受的理由可能是空气污染加重和吸烟者增多或先前吸烟者增多留下的滞后作用,至于生物燃料引起的慢阻肺只可能减少,很难会增多。除此之外,是否会有某些方法与技术问题会影响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吗?笔者担心的是近十年来我国人口流动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那些在农村和城镇居住的有劳动能力的人群。试想,在10余年前的2002—2004年,可能因就业岗位有限,除年轻人外,40岁以上人群较少外出打工,多留在当地生活、工作。而到了距今仅5年左右的2012—2015年,40岁以上人群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大城市打工,我们日常在大城市中经常见到40岁左右成群结队外地来的建筑工人。如果与十年前相比,有劳动能力的40岁以上的健康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也就是慢阻肺等慢性病患者了。我自知如此怀疑并没有具体根据,但是如能有人告诉我后2项研究已排除了这些因素的干扰,我将十分感谢,也进一步增加了后2项研究的可信度。
由我国学者完成的国内外闻名也是最值得信任的长期随访、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当属糖尿病领域的"大庆"系列研究 [ 5 ]。"大庆"研究之所以如此优秀,除研究者令人敬佩的长期不懈地坚持外,调查当地人口相对稳定与能得到当地政府的密切配合也是重要因素。不久前有幸偶遇"大庆"研究主要开创者李光伟教授,在交谈中李教授本人也表达了对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因素可能对糖尿病和慢阻肺等慢性疾病发病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造成的干扰很是担心。
试读结束,您可以通过登录机构账户或个人账户后获取全文阅读权限。
参考文献
[1]
Zhong N , Wang C , Yao W ,et al. Prevalence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 a large, population-based survey[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7,176(8):753-760.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2]
Fang L , Gao P , Bao H ,et al.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 a nationwide prevalence study[J]. Lancet Respir Med, 2018,6(6):421-430. DOI: 10.1016/S2213-2600(18)30103-6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3]
Wang C , Xu J , Yang L ,et a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 (the China Pulmonary Health [CPH ] study): a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tudy [J]. Lancet, 2018,391(10131):1706-1717. DOI: 10.1016/S0140-6736(18)30841-9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4]
Halbert RJ , Isonaka S , George D ,et al. Interpreting COPD prevalence estimates: what is the true burden of disease?[J]. Chest, 2003,123(5):1684-1692.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5]
Li G , Zhang P , Wang J ,et al.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all-cause mortality, and diabetes incidence after lifestyle intervention for people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n the Da Qing Diabetes Prevention Study: a 23-year follow-up study [J].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4,2(6):474-480. DOI: 10.1016/S2213-8587(14)70057-9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备注信息
A
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评论 (0条)
注册
登录
时间排序
暂无评论,发表第一条评论抢沙发
MedAI助手(体验版)
文档即答
智问智答
机器翻译
回答内容由人工智能生成,我社无法保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该生成内容不代表我们的态度或观点,仅供参考。
生成快照
文献快照

你好,我可以帮助您更好的了解本文,请向我提问您关注的问题。

0/2000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SparkDesk 用户协议》 | 《SparkDesk 隐私政策》

网信算备340104764864601230055号 | 网信算备340104726288401230013号

技术支持:

历史对话
本文全部
还没有聊天记录
设置
模式
纯净模式沉浸模式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