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与规范
红细胞寿命测定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
作者及单位信息
·
DOI: 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9.30.001
2400
439
0
0
33
5
PDF下载
APP内阅读
摘要

红细胞寿命(red blood cell life span,RBCS)是指红细胞自骨髓释放至外周血中的存活时间。生理状态下,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呈动态平衡,健康成年人RBCS平均115(70~140)d。病理状态下,无论何种机制介导的红细胞破坏增多(即溶血),均可导致RBCS缩短,红细胞破坏超过骨髓代偿增生时,即导致贫血。临床现有反映红细胞破坏增多的实验室指标(如镜检红细胞碎片增多、血浆结合珠蛋白降低、游离血红蛋白升高、血红蛋白尿、含铁血黄素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等)和因溶血导致骨髓红系代偿性增生的实验室指标(如骨髓红系比例升高、网织红细胞增多等),但上述指标受影响因素较多,灵敏度和特异度不高 [ 1 , 2 ] ,溶血早期或轻度不典型时无法及时、准确判定。RBCS是反映红细胞被破坏最早、最直接的指标,因此RBCS检测对溶血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引用本文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 红细胞寿命测定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杂志,2019,99(30):2321-2324.

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9.30.001

PERMISSIONS

Request permissions for this article from CCC.

评价本文
*以上评分为匿名评价
红细胞寿命(red blood cell life span,RBCS)是指红细胞自骨髓释放至外周血中的存活时间。生理状态下,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呈动态平衡,健康成年人RBCS平均115(70~140)d。病理状态下,无论何种机制介导的红细胞破坏增多(即溶血),均可导致RBCS缩短,红细胞破坏超过骨髓代偿增生时,即导致贫血。临床现有反映红细胞破坏增多的实验室指标(如镜检红细胞碎片增多、血浆结合珠蛋白降低、游离血红蛋白升高、血红蛋白尿、含铁血黄素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等)和因溶血导致骨髓红系代偿性增生的实验室指标(如骨髓红系比例升高、网织红细胞增多等),但上述指标受影响因素较多,灵敏度和特异度不高 [ 1 , 2 ],溶血早期或轻度不典型时无法及时、准确判定。RBCS是反映红细胞被破坏最早、最直接的指标,因此RBCS检测对溶血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探索RBCS测定方法已百余年,目前公认的RBCS检测技术主要是核素标记法、生物素标记法和CO呼气试验法,这些检测技术原理、方法及适应对象均有不同,但其RBCS的检测结果及其判断是相同的 [ 3 , 4 , 5 , 6 , 7 ]。RBCS在不同个体间和同一个体在一天内不同时间的差异波动均较大 [ 8 ],这对检测结果准确解读带来不便。为规范RBCS检测技术及检测结果准确解读,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参考国内外RBCS测定相关文献,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贫血)学组组织有关专家共同制定RBCS测定在血液系统疾病中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
一、RBCS测定方法
自1919年Winfred Ashby首次采用差异凝集试验法正确测出RBCS以来,现有可用于临床RBCS检测方法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红细胞标记测试法,包括同龄期红细胞标记测试(cohort label)和全龄期红细胞标记测试(population label),前者利用 15N-甘氨酸或放射性核素 59Fe等掺入血红蛋白合成而标记骨髓中新生红细胞,测定循环血液中示踪剂从出现到消失的时间即是红细胞的存活时间,亦即RBCS,后者通过 51Cr、 32P或生物素等与细胞膜牢固结合,直接标记循环血液中从新生到衰老所有龄期的红细胞,继而通过测定血液中标志物的消失速率算出红细胞的存活时间;红细胞标记法根据标志物不同又可分为核素标记(isotope label)和荧光生物素标记(biotin label)法 [ 4 , 5 , 8 , 9 ]。第二类是根据血红蛋白更新速率测算,如CO呼气试验等。其原理是人体血红蛋白降解过程中血红素可产生CO,肺是内源性CO排出的唯一通道。约86%的内源性CO来自血红素降解,而血红素中的85%又来自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降解过程,故总体上约70%的呼气内源性CO来自于红细胞降解。所以,在排除外源干扰的前提下,肺的CO排泄率可推算RBCS值。
51Cr或 32P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敏感、特异,结果准确。全龄期红细胞标记法中, 51Cr标记法被视作"金标准"并应用于临床,但测量一次RBCS需耗时近1个月且有辐射风险;荧光生物素标记法有过敏风险和诱导抗生物素抗体产生风险,且完成一次测量也耗时需近1个月;同龄期红细胞标记法中以 15N-甘氨酸标记法用得最多,虽然该方法没有辐射风险和过敏风险,但耗时比全龄期标记法甚至更长。鉴于全程示踪剂检测耗时太久,临床一般采取半生存期测定法,约需10 d至近1个月,而且标记测定法只适用机体红细胞生成与破坏速度稳定时期,动态变化时不适用。故标记测定法只适用基础研究,难以临床常规开展。
CO呼气试验法可分为重复呼吸式CO呼气试验法和开放呼气式CO呼气试验法。重复呼吸式CO呼气试验法需要戴头套、操作复杂、受试者体验差,在临床上很少用,开放呼气式CO呼气试验法无需戴头套、操作简便、受试者"一气呵成",快捷准确,且可动态检测RBCS。目前已被美国儿科学会和中华医学会推荐为新生儿临床有无溶血、高胆红素血症诊断的检测手段 [ 9 , 10 ]表1 )。
评估项目 51Cr标记 生物素标记 CO呼气试验
准确性 准确 准确 准确
稳态测定 适用 适用 适用
动态测定 不适用 不适用 适用
反复采血
过敏风险
放射伤害
测定时间 4周左右 4周左右 <15 min
现有RBCS测定技术比较
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建立了 51Cr标记测定红细胞寿命的方法,并将其作为了解溶血程度、发现不典型溶血的可靠指标 [ 11 ]。因该方法测量周期太长,有放射性风险,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均不方便,仅少数医院开展过。国内科技工作者经过不懈努力研制出能直接测定内源性CO呼气试验检测设备,操作流程极大简化,方便快捷,结果稳定、准确,是目前唯一适应临床大规模开展常规检测RBCS的方法 [ 12 , 13 , 14 , 15 ]。本共识推荐开放呼气式CO呼气试验法作为临床RBCS测定方法。同时为规范该技术的标准操作,制定以下统一检测操作规范。
操作规范:清晨起床后至上午12点前采气,采气前应处于空腹状态,采气操作按规范步骤执行。受试者采气前一周内未输红细胞,24 h内不能主动或被动吸烟,无剧烈运动。
检测值判断注意事项:CO呼气试验法检测的RBCS值反映采气前2~4 h的红细胞破坏情况,在生理状态稳定情况下,此动态值即等于稳态值,因此CO呼气试验在动态和稳态情况下均可测定RBCS。消化道出血、剧烈运动、熬夜、感染等可造成红细胞破坏一过性增加,即红细胞寿命一过性缩短,服用某些药物会使短期内红细胞破坏速率不稳定,咨询、了解受试者试验前的生理、病理状况及服药情况,便于对RBCS变化原因的综合判断。
二、RBCS测定结果解读
1.正常参考值推荐:
应用 51Cr标记法测定正常人RBCS,综述国外报道的RBCS正常值平均为115 d、范围为70~140 d [ 12 ],国内学者研究结果显示正常值,半减期T 1/2=26 d(对应RBCS值120 d),CO呼气试验法正常人RBCS平均值为126 d、95%置信区间为75~177 d [ 13 ]。国内外报道的非溶血组的RBCS正常平均值分别为115 d、120 d、126 d,RBCS正常值下限分别为70 d [ 12 ]、66 d [ 11 ]、75 d [ 13 ],国内外的正常平均值和正常范围下限在误差范围内均相符合,非溶血组的RBCS值的95%置信区间在标准误差范围内相符合。因此本共识推荐RBCS正常值为120 d,范围为70~140 d。
2.RBCS测定值与溶血判断:
国内应用 51Cr标记法检测RBCS显示,RBCS的半减期T 1/2<20 d(对应RBCS值66 d)为溶血、半减期T 1/2<17 d(对应RBCS值49 d)为较重溶血 [ 11 ];国内CO呼气试验法测定RBCS的结果表明:非溶血组的( ±1.96s)的下限值为75 d,溶血组的( ±1.96s)上限值为57 d、( ± s)的上限值为43 d。结合文献[ 11 , 12 , 13 , 14 , 15 ]推荐RBCS测定值判定:RBCS测定值为50~70 d,提示有溶血;RBCS测定值<50 d可确诊溶血发作,且RBCS测定值越小,溶血越重。
需要注意的是,临床上面对具体患者时,应根据个体化原则,结合其他指标如个体动态血红蛋白水平及RBCS监测值、溶血其他指标(游离血红蛋白、结合珠蛋白水平、乳酸脱氢酶等)综合判定。
三、RBCS测定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1.溶血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溶血不是一个独立疾病,任何原因引起溶血都表现为RBCS测定值缩短,RBCS缩短是反映溶血最直接、最可靠的指标,亦可定量反映溶血程度。尤其动态定量检测同一患者RBCS值对临床判定溶血及溶血程度有更大指导价值。适用于各种疾病合并贫血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如严重感染、自身免疫紊乱、恶性肿瘤等合并贫血、药物(如利巴韦林、抗肿瘤化疗药物等)相关贫血、治疗(如放射治疗、血液透析、心脏瓣膜置换等)相关贫血等 [ 15 , 16 ],若RBCS测定值<50 d,提示溶血是介导此类疾病贫血发生的主要机制。
2.完善贫血发病机制的研究:
贫血临床上最常见,贫血发生时有无同时合并溶血,目前尚缺乏灵敏、精确实验室检测技术来判断。CO呼气试验快速检测RBCS可直接早期反映有无溶血及其严重程度。灵敏的RBCS测定辅助临床解决鉴别贫血发病机制中的不显著亚临床溶血状态,有助于指导治疗,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肾性贫血、噬血细胞综合征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贫血、淋巴瘤贫血、白血病贫血、炎症性贫血等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若RBCS测定值<50 d,提示溶血参与此类疾病进展,治疗措施要兼顾控制溶血发生会取得更好疗效。
3.孤立性高胆红素血症鉴别诊断:
孤立性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常见,如何鉴别之源于肝病(如Gilbert综合征)或溶血是临床实践中棘手问题之一 [ 24 , 25 ]。现有反映溶血的检测指标不能早期灵敏提示不典型的轻微溶血,RBCS测定为其鉴别诊断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室依据,可助之尽早明确诊断。
4.溶血性疾病疗效判断及早期预测复发
RBCS可作为抗溶血治疗疗效观察的重要指标,尤其动态检测同一患者的RBCS,较目前其他指标可以早期反映溶血发生及程度。适用于溶贫治疗期间的疗效评估、溶血复发的早期识别等。
总之,正确检测RBCS,有利于深入开展红细胞疾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专家组成员
执笔者:王一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
参与共识讨论的专家(按照姓氏笔画排序):王化泉(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王欣(山东省立医院血液科)、方美云(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王顺清(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白洁(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付蓉(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刘代红(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刘红(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孙自敏(安徽省立医院血液科)、刘启发(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刘欣(安徽省立医院血液科)、江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刘卓刚(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血液科)、任金海(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刘容容(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刘清池(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刘辉(北京医院血液科)、李乃农(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何广胜(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李文倩(青海省人民医院血液科)、佟红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张连生(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陈彤(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液科)、张苏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李丽娟(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邵宗鸿(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杜欣(广东省人民医院血液科)、陈苗(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杨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院血液科)、刘开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吴俣(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科)、宋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血液科)、李静(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吴德沛(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李德鹏(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李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液科)、李薇(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孟凡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血液科)、郑以州(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林圣云(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林丽娥(海南省人民医院血液科)、金洁(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罗建民(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苗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林赠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姜中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侯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血液科)、施均(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科)、赵明峰(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血液科)、胡建达(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胡亮钉(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血液科)、洪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高广勋(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血液科)、贾晋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高晓宁(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常春康(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血液科)、黄晓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梁爱斌(上海市同济医院血液科)、曾云(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韩冰(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董宝侠(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血液科)、戴敏(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
参考文献
[1]
张之南. 红细胞疾病基础与临床[M]. 科学出版社 2000:41.
[2]
Quinn CT , Smith EP , Arbabi S ,et al. Biochemical surrogate markers of hemolysis do not correlate with directly measured erythrocyte survival in sickle cell anemia[J]. Am J Hematol, 2016,91(12):1195-1201. DOI: 10.1002/ajh.24562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3]
Garby L , Mollison PL . Deduction of mean red-cell life-span from 51Cr survival curves[J]. Br J Haematol, 1971,20(5):527-536.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4]
Mock DM , Matthews NI , Zhu S ,et al. Red blood cell (RBC) survival determined in humans using RBCs labeled at multiple biotin densities[J]. Transfusion, 2011,51(5):1047-1057. DOI: 10.1111/j.1537-2995.2010.02926.x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5]
Khera PK , Smith EP , Lindsell CJ ,et al. Use of an oral stable isotope label to confirm variation in red blood cell mean age that influences HbA1c interpretation[J]. Am J Hematol, 2015,90(1):50-55. DOI: 10.1002/ajh.23866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6]
Coburn RF , Williams WJ , Kahn SB . Endogenous carbon monoxide production in patients with hemolytic anemia[J]. J Clin Invest, 1966,45(4):460-468. DOI: 10.1172/JCI105360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7]
Strocchi A , Schwartz S , Ellefson M ,et al. A simple carbon monoxide breath test to estimate erythrocyte turnover[J]. J Lab Clin Med, 1992,120(3):392-399.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8]
Cohen RM , Franco RS , Khera PK ,et al. Red cell life span heterogeneity in hematologically normal people is sufficient to alter HbA1c[J]. Blood, 2008,112(10):4284-4291. DOI: 10.1182/blood-2008-04-154112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9]
Management of hyperbilirubinemia in the newborn infant 35 or more weeks of gestation[J]. Pediatrics, 2004,114(1):297-316. DOI: 10.1542/peds.114.1.297 .
[10]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J]. 中华儿科杂志, 2014,52(10):745-748. DOI: 10.3760/cma.j.issn.0578-1310.2014.10.006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11]
邓家栋. 血液病实验诊断[M].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420-421.
[12]
Franco RS . Measurement of red cell lifespan and aging[J]. Transfus Med Hemother, 2012,39(5):302-307. DOI: 10.1159/000342232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13]
Zhang HD , Ma YJ , Liu QF ,et al. Human erythrocyte lifespan measured by Levitt′s CO breath test with newly developed automatic instrument[J]. J Breath Res, 2018,12(3):036003. DOI: 10.1088/1752-7163/aaacf1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14]
朱国亮马永健杜立涛. 红细胞寿命测定仪的研制[J]. 现代科学仪器, 2013,4:100-104.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15]
Mitlyng BL , Singh JA , Furne JK ,et al. Use of breath carbon monoxide measurements to assess erythrocyte survival in subjects with chronic diseases[J]. Am J Hematol, 2006,81(6):432-438. DOI: 10.1002/ajh.20644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16]
Huang Z , Liu Y , Mao Y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glycated haemoglobin concentration and erythrocyte survival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determined by a modified carbon monoxide breath test[J]. J Breath Res, 2018,12(2):026004. DOI: 10.1088/1752-7163/aa9081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17]
叶蕾郭洁井丽萍,. 重型/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红细胞寿命研究[J].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8,39(2):137-142. DOI: 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8.02.012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18]
KDOQI ,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 Ⅱ.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and clinical practice recommendations for anemia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adults[J]. Am J Kidney Dis, 2006,47(5Suppl 3):S16-85. DOI: 10.1053/j.ajkd.2006.03.012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19]
Nakatan T , Takemoto Y , Tsuchida AK . The effect of vitamin E-bonded dialyzer membrane on red blood cell survival in hemodialyzed patients[J]. Artif Organs, 2003,27(3):214-217.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20]
Luo JF , Li JH , Nie JJ ,et al. Effect of Hemodialysis on the Red Blood Cell Life Span in Patients with End-Stage Kidney Disease[J]. Ther Apher Dial, 2018. DOI: 10.1111/1744-9987.12775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21]
Mitlyng BL , Chandrashekhar Y , Furne JK ,et al. Use of breath carbon monoxide to measure the influence of prosthetic heart valves on erythrocyte survival[J]. Am J Cardiol, 2006,97(9):1374-1376. DOI: 10.1016/j.amjcard.2005.11.074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22]
Medina A , Ellis C , Levitt MD . Use of alveolar carbon monoxide measurements to assess red blood cell survival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J]. Am J Hematol, 1994,46(2):91-94.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23]
Panichi V , Scatena A , Rosati A ,et al. High-volume online haemodiafiltration improves erythropoiesis-stimulating agent (ESA) resistance in comparison with low-flux bicarbonate dialysis: results of the REDERT study[J]. Nephrol Dial Transplant, 2015,30(4):682-689. DOI: 10.1093/ndt/gfu345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24]
Metreau JM , Yvart J , Dhumeaux D ,et al. Role of bilirubin overproduction in revealing Gilbert′s syndrome: is dyserythropoiesis an important factor?[J]. Gut, 1978,19(9):838-843. DOI: 10.1136/gut.19.9.838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25]
Berk PD , Blaschke TF . Detection of Gilbert′s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hemolysis. A method using radioactive chromium[J]. Ann Intern Med, 1972,77(4):527-531. DOI: 10.7326/0003-4819-77-4-527 .
返回引文位置Google Scholar
百度学术
万方数据
备注信息
A
张连生,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兰州 730030,Email: nc.defmoabc.liamdemgnehsnailgnahz
B
邵宗鸿,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天津 300052,Email: mocdef.aabnisgnohgnozoahs
C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评论 (0条)
注册
登录
时间排序
暂无评论,发表第一条评论抢沙发
MedAI助手(体验版)
文档即答
智问智答
机器翻译
回答内容由人工智能生成,我社无法保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该生成内容不代表我们的态度或观点,仅供参考。
生成快照
文献快照

你好,我可以帮助您更好的了解本文,请向我提问您关注的问题。

0/2000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SparkDesk 用户协议》 | 《SparkDesk 隐私政策》

网信算备340104764864601230055号 | 网信算备340104726288401230013号

技术支持:

历史对话
本文全部
还没有聊天记录
设置
模式
纯净模式沉浸模式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