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
18F-FDG PET/MRI全身显像专家共识(德国)
·
DOI: 10.3760/cma.j.cn321828-20200308-00092
Whole-body [
18F]-FDG-PET/MRI for oncology: a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
Umutlu Lale
Beyer Thomas
Grueneisen Johannes Stefan
Rischpler Christoph
Quick Harald H
Veit-Haibach Patrick
Eiber Matthias
Purz Sandra
Antoch Gerald
Gatidis Sergios
Nikolaou Konstantin
Schaefer Jürgen F
Rausch Ivo
Herrmann Ken
Herrmann K.
Krause B. J.
Schoenberg S. O.
Umutlu L.
Anton F.
Antoch G.
Hacker M.
Krause B. J.
Luster M.
Neumann S.
Schoenberg S. O.
Vorwerk D.
Vorstand der Interdisziplinären AG für Hybride Bildgebung in alphabetischer Reihenfolge:
Vorstand der Deutschen Röntgengesellschaft (DRG) und der Deutschen Gesellschaft für Nuklearmedizin (DGN) in alphabetischer Reihenfolge:
·
DOI: 10.3760/cma.j.cn321828-20200308-00092
1073
353
0
0
8
1
APP内阅读
摘要
PET/MRI一体机在2006年被首次提出可应用于临床;2010年,首台临床型PET/MRI一体机诞生。在20世纪早期,PET/CT和SPECT/CT一体机的广泛应用体现了融合显像的优势,为PET/MRI一体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目前,全球大约有150台全身PET/MRI一体机投入了临床应用,其中肿瘤显像是PET/MRI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迄今为止,尽管PET/MRI临床应用在增加,但标准化的PET/MRI扫描方案还很少。因此,有必要制定患者检查和多中心研究都可遵循的标准化且一致性好的显像方案。该文总结了 18F-脱氧葡萄糖(FDG)PET/MRI全身显像的患者就诊、检查准备、工作流程、显像方案以及报告书写等主要方面的专家共识,由长期使用PET、MRI和较早使用PET/MRI的相关资深专家制定。
PET/MRI;肿瘤;全身显像;专家共识
引用本文
王洋洋,杨光杰,王振光. 肿瘤 18F-FDG PET/MRI全身显像专家共识(德国) [J].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20,40(09):549-555.
DOI:10.3760/cma.j.cn321828-20200308-00092评价本文
*以上评分为匿名评价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制定该共识的目的是为医疗保健专家和临床医师提供PET/MRI在肿瘤全身显像中的适应证、具体操作和影像判读等方面的指导
[
1
]。
PET是一种无创的显像技术,可提供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生物分子(显像剂)在组织中三维分布的定量信息。
18F-脱氧葡萄糖(fluorodeoxyglucose, FDG)是一种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葡萄糖,是肿瘤显像最常用的显像剂
[
2
]。对于大多数肿瘤,恶性肿瘤细胞糖酵解功能增强,葡萄糖转运蛋白表达和己糖激酶活性增强,导致葡萄糖利用率增加
[
3
,
4
],代谢活跃的肿瘤细胞比周围正常组织摄取更多的
18F-FDG。目前,
18F-FDG PET是公认的灵敏且成熟的显像模式,可用于实体肿瘤的诊断、分期和再分期及疗效评价
[
5
,
6
]。
MRI也是一种无创性成像技术,在外部磁场激发下,提供基于自旋共振频率的相对差异而产生的高空间分辨率的组织解剖结构三维影像
[
7
]。此外,MRI采用多序列成像并结合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可在功能方面和细胞水平评价组织和器官
[
8
]。与基于电离辐射组织衰减而进行投射扫描的CT相比,MRI则是以外加磁场激发和磁共振信号检测为成像基础,因而MRI无电离辐射,PET/MRI所产生的辐射仅来自于PET部分,较PET/CT显像明显降低
[
9
]。
试读结束,您可以通过登录机构账户或个人账户后获取全文阅读权限。
已是订阅账户?
登录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备注信息
A
王振光,Email:
moc
.n uyilagnaugnehzgnaw
B
本文首次发表在 Nuklearmedizin, 2019, 58(2): 68-76
C
原文DOI:10.1055/a-0830-4453
评论 (0条)
注册 登录
时间排序
暂无评论,发表第一条评论抢沙发
MedAI助手(体验版)
回答内容由人工智能生成,我社无法保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该生成内容不代表我们的态度或观点,仅供参考。
生成快照
文献快照

你好,我可以帮助您更好的了解本文,请向我提问您关注的问题。
0/2000
历史对话
本文全部
还没有聊天记录
设置
模式
纯净模式沉浸模式
字号
小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