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的病理生理及治疗研究进展
·
DOI: 10.3969/j.issn.1007-5410.2020.06.024
Research progress of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of 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
Yi Ming
Ke Xiao
Liu Qiang
·
DOI: 10.3969/j.issn.1007-5410.2020.06.024
1509
34
0
0
6
0
APP内阅读
摘要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罕见致病原因,但其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仍然不清,临床管理和治疗策略仍有待完善。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协会分别就此发布了科学声明,在此我们对SCAD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病理生理;治疗
ABSTRACT
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SCAD)is a rare cause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nd the et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 are still unclear.The clinical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of SCAD patients still need to be improved.In 2018,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and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respectively issued scientific statements on this issue, which are summarized here in conjunction with updates of SCAD.
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Pathophysiology;Treatment
All articles published represent the opinions of the authors, do not reflect the official policy of the Editorial Board, unless this is clearly specified
引用本文
易明,柯晓,刘强.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的病理生理及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心血管杂志,2020,25(06):603-606.
DOI:10.3969/j.issn.1007-5410.2020.06.024评价本文
*以上评分为匿名评价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本刊编辑委员会的观点。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SCAD)是指非医源性创伤、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因所致冠状动脉夹层分离,继而形成假腔压迫真腔,减少甚至完全阻塞冠状动脉血流的冠状动脉疾病。SCAD是40~65岁女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和猝死的主要原因。目前,SCAD病理生理机制并不清晰,且缺乏特异性、敏感性高的诊断学方法和针对性的治疗管理指南。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
[
1
]和美国心脏病协会
[
2
]分别就此发布了科学声明。本文综述SCAD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更加准确的认知SCAD,规范SCAD患者的管理。
1 临床流行病学
1931年,Pretty
[
3
]首次描述SCAD是在一名42岁女性的尸检中,该女性在主诉胸痛后突然死亡。后续的病例报告研究显示,SCAD在不同年龄段患者中均有发生,多数年龄为44~53岁
[
4
,
5
],多见于无传统心脏病危险因素的年轻女性
[
1
]。SCAD在易在围产期发病
[
6
]。研究证实,21%~27%的妊娠心肌梗死和50%的产后冠状动脉事件与SCAD相关
[
7
,
8
]。此外,SCAD是引起ACS的原因之一
[
9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所有血管造影结果中SCAD诊断率为0.07%~0.2%,且ACS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中占2%~4%
[
10
,
11
](
表1
)。
第一作者 | 发表时间 | 总例数 | SCAD[例(%)] | 平均年龄(岁) | 女性[例(%)] |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例(%)] |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例(%)] |
---|---|---|---|---|---|---|---|
Jackson [ 5 ] | 2019 | 65 | 65(100) | 48.0 | 61(93.8) | 25(38.5) | 40(61.5) |
Shipa [ 12 ] | 2019 | 113 | 113(100) | 47.0 | 98(87.0) | — | — |
Clare [ 13 ] | 2019 | 26 598 | 208(78.0) | 49.0 | 185(88.9) | 41(19.7) | 167(80.3) |
Liu [ 14 ] | 2019 | 118 | 118(100) | 57.0 | 16(13.6) | 28(23.7) | 28(23.7) |
Abreu [ 15 ] | 2018 | 5 002 | 27(0.5) | 56.0 | 22(81.5) | 10(37.0) | 15(51.9) |
Mahmoud [ 16 ] | 2018 | 752 352 | 7 347(98.0) | 67.0 | 7 347(100) | 3 299(44.9) | 4 048(55.1) |
Adams [ 17 ] | 2018 | 88 | 22(25.0) | 49.0 | 11(77.3) | — | — |
Rogowski [ 18 ] | 2017 | 64 | 64(100) | 53.0 | 60(94.0) | — | — |
Saw [ 4 ] | 2017 | 327 | 327(100) | 52.0 | 297(90.8) | 84(25.7) | 243(74.3) |
Luong [ 19 ] | 2017 | 196 | 196(100) | 52.0 | 178(90.8) | 47(24.0) | 149(76.0) |
Nishiguchi [ 20 ] | 2016 | 326 | 13(4.0) | 67.0 | 6(46.0) | — | — |
Nakashima [ 21 ] | 2016 | 20 195 | 63(0.22) | 46.0 | 59(94.0) | 55(87.0) | 8(13.0) |
Faden [ 22 ] | 2016 | 79 | 79(100) | 33.0 | 79(100) | — | — |
McGrath-C [ 23 ] | 2016 | 40 | 40(100) | 45.0 | 38(95.0) | 12(30.0) | 26(65.0) |
Rashid [ 24 ] | 2016 | 21 | 21(100) | 53.0 | 20(95.2) | 13(56.5) | 8(34.8) |
近4年主要SCAD研究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
2 病理生理相关机制
既往研究认为SCAD由两种不同的机制形成。新近研究则指出这两种不同的机制很可能只是壁内血管破裂形成假腔这一病理过程演变的2种不同结果
[
5
]。
SCAD的潜在病理生理学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既往病例报道研究中,发现了一些SCAD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雌激素、炎症、遗传、自身免疫性疾病、精神心理压力、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等。因此,目前推测多种作用机制导致SCAD的发生
[
2
]。然而,既往研究多为病例报告以及回顾性研究,临床证据级别有限,因此仍然难以确认SCAD的准确病理生理机制。
(1)妊娠和雌激:
(2)纤维肌性发育不良:
(3)炎症:
(4)机械和精神压力:
(5)遗传:
(6)自身免疫性疾病:
表1
列举的研究均描述了SCDA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现象,但进一步的相关性以及机制研究都未能推进。2019年梅奥开始的SCAD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性的回顾性研究(600例)有望能够进一步确定SCAD是否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
3 诊断
SCAD的临床表现与急性心肌梗死相似
[
12
,
13
,
14
]。目前推荐的诊断程序是一旦怀疑SCAD应尽早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和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检查有助于复杂病变的诊断及鉴别。由于SCAD常常合并存在FMD、血管畸形迂曲等情况,因此这些诊断方法可能会增加医源性风险
[
10
,
14
]。
3.1 CAG
(1)冠状动脉血管壁可见多个射线穿透的腔隙伴或者不伴造影剂充盈;(2)冠状动脉存在不同长度(>20 mm)和严重程度(轻度狭窄至完全闭塞)不一的弥漫性狭窄。2A型:狭窄局限于壁内血肿(intramural hematoma,IMH)的近端和远端的正常动脉段;2B型:弥漫性狭窄延伸到动脉的远端;(3)冠状动脉局灶性或管状(<20 mm)狭窄,类似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狭窄,常常需要进一步OCT或IVUS诊断IMH和假腔;(4)冠状动脉完全闭塞,通常是远端血管阻塞。
3.2 OCT、IVUS
3.3 冠状动脉CT成像
临床上冠状动脉CT成像越来越多地用于急性胸痛的评估与诊断。其为非侵入性,减少了有创血管造影术以及血管腔内影像的医源性风险。由于受到较低空间分辨率的限制,冠脉CT作为诊断SCA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尚不清楚,但冠脉CT可能在SCAD的后续评估中发挥作用
[
9
]。
3.4 心脏磁共振
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在SCAD中的应用目前并不广泛。既往研究通过确诊SCAD患者中测量CMR指数(包括心肌延迟增强、灌注缺损等)肯定了CMR在诊断中和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4 治疗
4.1 急性期管理
4.2 药物治疗
4.3 二级预防
SCAD通常预后良好,但是存在复发的风险,目前除β受体阻滞剂和降压药物的潜在获益外,其他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能否降低复发率用药尚不明确。
5 展望
SCAD临床特征的认识和理解在过去几十年中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对于其病理生理学机制仍然知之甚少。ESC和AHA发布科学声明旨在提高心脏病学领域临床医生对SCAD的诊断意识,此外,危险因素的识别以及复发风险的评估将有助于改善二级预防。这些可能是提高人群中不断增长的SCAD患者群体生存率的第一步。当前,ESC正在欧洲观测研究平台(EOSP)内组织SCAD登记注册研究,以期评估最佳医学治疗方法(例如抗血小板治疗的方案和持续时间,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和其他二级预防药物的临床效益以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策略。梅奥诊所为SCAD确诊人群建立了基因组和血浆生物库,为SCAD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开发预测和预防的生物标志物提供了可能。这些正在进行的前瞻性研究工作有望为这个相对罕见,难以捉摸和具有挑战性的临床疾病提供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备注信息
评论 (0条)
注册 登录
时间排序
暂无评论,发表第一条评论抢沙发
MedAI助手(体验版)
回答内容由人工智能生成,我社无法保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该生成内容不代表我们的态度或观点,仅供参考。
生成快照
文献快照

你好,我可以帮助您更好的了解本文,请向我提问您关注的问题。
0/2000
历史对话
本文全部
还没有聊天记录
设置
模式
纯净模式沉浸模式
字号
小中大